
望而知之谓之神
——说文解字中医系列之七
病入膏肓齐侯身,
起死回生尸厥针。
内外妇儿第一人,
望闻问切全科神。
许建阳题记
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刚入中医学院读大一的时候,必修课《医古文》中《伤寒论自序》是必须背诵的篇章。“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其中“望齐侯之色”,指扁鹊见齐恒公望而诊病之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过齐,齐桓公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齐桓公曰:寡人无疾。扁鹊出,齐桓公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齐桓公曰:寡人无疾。扁鹊出,齐桓公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齐桓公不应。扁鹊出,齐桓公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齐桓公而退走。齐桓公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齐桓公体痛,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齐桓公遂死”。扁鹊为什么仅仅看了齐桓公一眼,就知道他的健康状况?
一、望与神字源演变
“望”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会意字。甲骨文主要有两种形体,一种形体像人举目仰望的样子“目”是竖的,并且睁得大大的。上古以“横目平视”为“见”,“纵目仰观”为“望”;另一种是一个人站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土墩上举目仰望的形状。“望”的原义是人站在高处看得远,有所等侍的意思。“望”这个会意字在金文里有多种形式:竖着的眼睛多了个眼珠子,更活灵活现,人站的土墩变成实体的“土”了;后来,“朢”的形体中像目的部分或讹变为“耳”,或出现一种讹近“亡”的写法:竖眼(“臣”)不见了,以“亡”(本是眼睛被刺破了眼珠子的形象)代替“目”作为声符,而且将“月”变成“夕”(“夕”的古文是“月”中无点,本是月亮初升的形象)。之后干脆将这部分写作“亡”,以之提示字的读音,因而又有了“望”字,成为“朢”的异体。望本义指向远处、高处看,由本义引申指期待、希望;又指拜访。由本义又假借指名望。《说文解字》:“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从亡,朢省声。”
神字形声兼会意字。“神”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商周时期也把“申”作为神仙的“神”。“申”的古字形是天空中闪电的形象描绘。古字形由表示祭台的“示”和表示雷电的“申”构成。神字的本义是天神,泛指人们身体上的精神和虚无缥渺的神灵,神由精神、神灵引申为异乎寻常的、不可思议的,如神速、神奇;又引申为注意力、精力;又引申为表情,如神情、神采。《说文解字》:“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
二、望诊的基本内容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综上所述,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最基本的方法。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合参。最早应源于《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既是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