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者,易也
——说文解字中医系列之三
变易交易万物象,
容易不易一念上。
动静消长致中和,
阴阳太极双鱼畅。
许建阳题记
医者,易也。《辞海》在“易”的词条下有多种解释,但和“医者,易也”的似乎不大相关。实际上,“易”是象形字,本义为爬行动物蜥蜴。其身体颜色随阳光强度的不同而改变。
一、易字与《易经》
易,最早见于甲骨文,会意字。像双手持器向另一器倾注液体之形。本义为将容器中低熔点的锡注入模具,铸造新器皿;由《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引申之义为换,交换;由《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引申之义为替代。引申为赐予,后代一般用赐记录这个意义。又引申为更易,文献中常见的“难易”之“易”,应该看成借字。《说文解字》:“,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祕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系辞》:“易者,象也。易卦者为万物之形象。生生之谓易。隂阳转易,以成化生”。《孔颖达·周易正义》:“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
古人云:“医者,易也”;“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此易乃《易经》也。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二、《内经》中易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书中以医药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诊断以及养生方面等内容;其“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天地间事物几乎无所不包,涉及哲学、政治、社会、兵法、道德、文学艺术、风俗民情,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物候……等等。它不仅仅是一部医书,几乎可以称之为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内经》中的易学思想概括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1、《内经》吸取易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模式;2、《内经》吸取易学象数之术,创立了中医脏象学说,象即形象、象征。《周易》用卦象和交象来说明事物。脏象在《周易》中有两种意思:一为象人体之脏;二为取类比象,即法象。《内经》吸收《周易》的脏象思想并有所发展,立天象、物象、脏象也说其意;3、《内经》吸收易学的太极阴阳气化学说,发展为中医的运气学说和气机升降学说。
三、医易同源说
医易同源,是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医源于易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源于“易”,而不是中医学的实践源于“易”;源于“易”的“易”是指阐述太极阴阳五行变化的“易理”“易道”。而医易同源,重要的是在于应用。
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指出:“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运用易学的智慧和中医的方法,减轻疾病的痛苦,造福人类,这就是最好的应用。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医者,易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的主张,将《周易》的地位提高,成为中医的必修科,其实这是对中医人提出的至高境界。
许建阳
于深圳朗麓学斋
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