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被遗忘的诊疗手段——中医腹诊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2-09-30 10:21 阅读量1154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险些被遗忘的诊疗手段——中医腹诊



                  虚里胃脘少大小,

                  脐上脐下胸胁考。

                  南北左右触摸按,

                  痞满悸结苦硬绕。

                          许建阳题记  

裘法祖教授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外科之父”,擅长腹部及基本外科,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称为“裘氏刀法”。曾经一次例行病房大查房时,有一位腹痛的中年妇女,术前做了许多检查,裘老询问病史和症状后,让患者平躺病床,进行腹部物理检查,此时患者激动得热泪盈眶。管床医生问何故?答到:“我肚子痛,住院三天,没有医生用手摸过我的肚子痛的地方,今天是裘老医生第一个检查我肚子痛的大夫,所以我特别激动!”。虽然目前医学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但是不管是西医(视触叩听)还是中医(望闻问切)其医学的物理检查尤为重要。中医腹诊是中医诊疗方法之一,指中医用手触摸按压患者腹部,了解腹内脏腑异常变化和全身状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属于按诊范畴。其临床目的,在于了解腹部皮肤凉热、腹壁肌肉软硬度、腹部胀满、压痛、肿块等情况,以及脐间动气(脐周动脉搏动)充盛与否,为疾病的辨证分析提供依据。

一、腹诊的基本内容

腹诊是―种具有特色的诊断方法,它属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切诊的范畴。在《素问》、《灵枢》、《难经》三部经典著作有关篇章中,可以看到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它提出了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虚实寒热、预测预后、针刺疗法等内容,为中医腹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仲景运用秦汉以前《内经》、《难经》认识疾病的唯物思想创立的望、闻、问、切四诊中,尤其重视腹诊,探究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分为心下、胸胁、脐上、脐下、小腹等腹诊部位,将诊疗所得腹证而创立专名,如心下痞、心下满、心下悸、心下支结、少腹满、少腹肿痞、少腹急结、胸胁苦满、胁下硬满等。每一腹证,都有对应的方剂治疗。这样证治相应,方证相合,简化了临床思维过程,节省了诊疗时间。证有客观标准,剂有对应之方,疗效有桴鼓之应。

腹诊的理论根据,腹部在人体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腹部一般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为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为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心下、胃脘、大腹部位,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由于各脏腑之气都聚于腹,并通过经络沟通、气血运行充养腹部内外,因此加强了腹部肌肤和内脏的联系。各脏腑在腹内的分布与腹外相对应,加上经络内外循行联络,所以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反映于腹外一定部位,并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体征。故腹诊可以判断脏腑病变和全身状况。

二、腹诊的具体方法

腹诊时,让患者排空二便后仰卧于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呈一平面,袒露胸腹,全身放松,体态自然。待情绪安定后,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触、摸、按三种方法,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按切腹部。

腹诊的基本内容:腹诊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诊腹部皮肤凉热。触摸腹部皮肤凉热,可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诊腹壁肌肉软硬度。轻按腹壁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为正常状态;诊腹部胀满;诊腹部压痛;诊腹部肿块;诊脐间动气。又称诊冲任。

正常之腹诊,腹部外形虽因男、女、老、幼、肥、瘦有种种之不一,总以皮肤滋润光泽,有色有气,皮肉相附,胸部平正对称,虚里(心尖搏动处)动气隐约可见,腹部中央任脉按循时为一直道小凹之感觉,两侧肌肉饱满有力,三脘平舒,大小腹相称,小膜略隆于大腹,腰腹紧束,若扎一带约束有力,脐眼凹人,推之牢固有力,腹部按抚柔而有力,全腹平实匀静,无硬满积聚等凝滞者为正常腹诊。男人腹较硬实,女人腹较柔软。少壮腹部上虚下实(心下柔软小腹坚实)为正常,老年上实下虚为正常。少年如老年属病态,老年如少年为元气强固。

三、腹诊的典型表现

自汉代以后的历代医著中,对腹诊内容虽亦都有所论述,或见专篇,但未见有腹诊的专著。特别是宋、元以后,由于封建习俗的影响,医者不便检察患者的腹部,患者也不愿脱衣露体,深恐有伤大雅。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切诊则侧重于向脉学方面发展。对于腹诊也就很少应用了。腹诊是是经方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腹诊传入日本后,却备受重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腹诊理论和方法,尤以“伤寒派”腹诊为著,是我们传承和发展经方腹诊的重要参考借鉴。

心下痞:心下部位有痞塞感的自觉症状,提示表邪内陷、胃虚、热结、饮停、寒踞等多种可能;胸胁苦满:是自觉症状反应,意即苦于胸胁满,患者自觉胸胁部有胀满感,医者用手从季肋下向胸腔方面推压,可有抵抗感,同时患者可有痛感;腹主动脉搏动:患者心下部位悸动叫心下悸,见于肚脐上下分别为脐上悸和脐下悸,都是显著的腹主动脉搏动的感觉,作为他觉体征,医者可以望见或触诊而知。多见于表不解、气上冲的情况,更多见于水饮病证,特别是有水气冲逆的情况;少腹不仁:小腹部位的腹壁紧张程度与其他部位相比,较为软弱,常常伴有表面知觉低下,是身体机能虚损不足的一种表现;腹皮拘急:实际是腹直肌紧张,有的条文中所谓“里急”是也,腹直肌紧张左右均可出现,也可以一边强一些,另一边弱一些。多是津血虚而肌肤失于濡养所致;少腹硬满:患者自觉小腹部胀满,同时医者按之有抵抗或可触及有抵抗物,多是实邪内结所致。

比如:膈下逐瘀汤:脐上压痛;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脐左压痛;《金匮》奔豚汤:脐右压痛;六味地黄丸:脐下压痛;《金匮》当归芍药散:脐中压痛;四逆散:临床凡见病人脐左并伴脐右下少腹部压痛,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苔薄白,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应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切诊之中就包括脉诊与腹诊。腹诊首见于《内经》,继承于《难经》,发扬于《伤寒杂病论》,衰退于宋元。腹诊证治作为中医一种行之有效的诊疗手段,理应得到妥善继承和发扬光大。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2.9.30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