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钩玄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2-09-20 17:17 阅读量836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金匮要略》钩玄

                帝王圣训金匮轩,

                首要谋略活人卷。

                辨证用药如用兵,

                方论玉函待钩玄。

                      许建阳题记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韩愈)。此本文题目的由来。《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要”,是重要、首要;“略”,是方略、谋略等。“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清·陈修园)。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一、《金匮要略》与《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因战乱而散失。西晋王叔和经过广泛搜集,将原书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10卷,而未见到杂病部分。北宋王洙翰林学士,在馆阁残旧书籍里发现了一部《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名《金匮玉函要略方》,一共有3卷。上卷讲伤寒病,中卷讲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病的治疗。宋廷召集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因为《伤寒论》已有比较完整的王叔和编次的单行本,于是就把上卷删去,而只保留中、下卷。为了临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剂部分分别列在各种证候之下,仍编为上、中、下3卷。此外,还采集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后世一些医家的良方,分类附在每篇之末,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为《金匮要略》或《金匮》。

简言之,伤寒主治伤寒外感,金匮主治内科杂病。伤寒非唯独治外感伤寒,而是百病皆治,金匮之所以以“杂病”名之,是相对于伤寒六经纲领而言。伤寒以六经为纲,把所有疾病归属于六经的统摄之下,而金匮是以症候为纲,把相同症状的疾病汇集在一起。伤寒以六经归类疾病,金匮以症状归类疾病。金匮之“杂”纯粹是相对于六经之纲目而言,是六经性质之杂,绝非疾病的名目、种类之“杂”。二者的关系,一体一用,一本一末,一纲一目,一以六病为经,一以症候为纬。伤寒为本,金匮为用;伤寒为原则、为纲领,金匮为补充、为条目。伤寒着眼于一个人的体质背景(六经病),金匮则是着眼于具体疾病。伤寒认为,改善了这种体质,这个人身上的疾病也就自然消除,颇契合《黄帝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在,邪不可干”。金匮则是在伤寒六经指导下,针对具体疾病做出的治疗。据此也可以说,伤寒着眼宏观,大而化之;金匮着眼微观,精雕细琢。虽然,殊途同归,但在治疗上,同类病症,优先考虑伤寒方是非常重要的,这既体现了伤寒以六经为本的原则。伤寒与金匮,本为浑然一太极,而后分为二仪,从二个不同的方面全面揭示了疾病的现象与本质,并提出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丰富的治疗方案。

二、《金匮要略》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共25篇,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于总论性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都以举例的形式作了原则性的提示,故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第二至十七篇论述内科病的证治。第十八篇论述外科病的证治。第十九篇论述趺蹶等5种不便归类病的证治。第二十至二十二篇专论妇产科病的证治。最后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若单以篇名而论,包括了40多种疾病,如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呕吐、哕、下利、疮痈、肠痈、浸淫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以及妇人妊娠病、产后病和杂病等。共载方剂205首(其中4首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用药155味。

在治疗手段方面,除使用药物外,还采用了针灸和食物疗法,并重视临床护理。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等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约10余种。有的对煎药和服药方法以及药后反应都有详细的记载。

三、《金匮要略》研学钩玄

学习和研究《金匮要略》必须抓住“整体观念”的精神,如何运用“理法方药”的规律,如何掌握“辨证论治”的法则。

1、证方结合:《金匮要略》这部书的主要部分就是证与方的结合,有是证而用是方,非此方不能治此证,这就是《金匮要略》证与方结合的精神。因为证是疾病的现象,方是消除病证的手段,只有方证吻合,才能药到病除,否则就会多走歪路,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病证是变化的,因而方药也应变化,辨证立法处方也应合乎疾病客观发展的规律。同时《金匮要略》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方剂的运用与加减,人与病是统一的,时刻注重胃气,“保胃气,存津液”是贯串于始终。

2、定法活法:《金匮要略》在辨证用药方面有一定的法则。另一方面,无论任何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因患者体质的不同或季节气候的变化,证候虽同而治法有别(同病异治)。仲景先师唯恐后人只知机械地“对症下药”而不知灵活运用的重要性,因此在定法方面就有很坚定的语气,即“xx汤主之”,但在某种情况下又有斟酌的口气,即宜“xx汤”,或者是“可与”的字样。所谓“主之”,指方证切合,非此方不能治此病,即毫不迟疑、当机立断,这就是定法。“宜”或“可与”,都是活动的口气,但不能失去治疗原则,这就是定法之中的活法。另外还有原则性的提示,如“病疾饮者,当与温药和之”,这又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虽未说明具体方剂,但应不失“温药和之”的原则。

3、脉药同参:《金匮要略》在论证时经常是脉证并举,所以切脉在辨证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仲景切脉不仅诊在寸口,有时是寸口、人迎、趺阳三部同时诊察。说明仲景先师看问题是全面的。他在认证当中,常脉证合参。如患者具备又可吐、又可下的见证,此时究竟是用吐法还是用下法呢?在这种扰像不决的情况下,就需要取决于脉,根据脉象的浮沉动静来判断病邪的近上近下,从而运用“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强调运用四诊手段才够充分全面。

4、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之一,气候与季节的变化及病人体质的强弱,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决定适应气候的治法,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来立法处方。这就是说,诊察病人进行辫证是一种极复杂而又很细致的工作,要考虑人与自然气候的关系、自然气候的变化又与人的关系、体质如何等。这样,就需要全面观察,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灵活变通,也就是说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所以在临证时,要观察病情的发展、病人的体质、气候的变化,适当而恰如其分地给予治疗,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法。这就是仲景立法的精神。

5、其他(药的服法、煎法、反应):(1)药的服法:温服,麻杏石甘汤、人参汤;冷服,赤小豆当归散;顿服,葶苈大枣泻肺汤、大黄牡丹汤;分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麦门冬汤;频服,大黄峭石汤;吸热粥,桂枝汤、枯萎桂枝汤;中病勿更服,百合地黄汤;若一服愈,余勿服,桃花汤;不愈更服,白头翁汤;多服暖水汗出愈,五茶散;临发时服一钱匕,蜀漆散;不知稍增之,天雄散。(2)药的煎法:麻黄、葛根、茵陈,先煮;芒硝、怡糖,后入(内)。(3)药的反应:“虫行皮中”,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如冒状”,白术附子汤;“如醉状”,鸟头桂枝汤;“大便当如漆”,百合地黄汤;“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菌陈篙汤;“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消石矾石散等。

总之,《金匮要略》的绝大部分方剂都是可行的、有效的。特别是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而细心地去体验,反复实践。只有不断学习,深入研究,为解决病人的痛苦做出贡献。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2.9.20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