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中风通剂大秦艽汤  ——刘河间方剂系列之五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2-09-19 11:30 阅读量2670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六经中风通剂大秦艽汤

——刘河间方剂系列之五

                外风内风命中风,

                在经在络脏腑衡。

                疏风散邪筋气神,

                血行风灭通剂拯。

                      许建阳题记  

秦艽(jiao)是一味不大为老百姓了解的中草药。但在历代中医手里,秦艽的出现频率还不算低。秦艽属于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的是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小秦艽、西秦艽和左秦艽等别名。秦艽性味辛苦而微寒,能入胃、肝、胆三经。秦艽既能外行走于关节,内行也能到达下焦,所以才能宣通脏腑,引导湿热从大小便而出。又称它为“风家润药”的说法。

大秦芜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秦艽、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细辛等组成,具有养血荣筋之功用。大秦芜汤证治当为风中经筋,病因病机为血弱而致卫外不固,“虚邪”乘虚中于经筋,风郁卫气,卫郁化火,出现筋孪之象,筋体阴而用阳,大秦芜汤立方原意即为养筋体助筋用,全方共凑养血舒筋、畅达气机、宣通营卫、扶正散邪之功,主治病症可拓展总结为“筋、气、神”三个方面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如风邪初中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兼恶寒发热,肢节疼痛,苔白或黄,脉浮紧或弦细。

方解:本方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适用于风邪初中,在经在络,尚未深入脏腑者。秦艽为风中之润剂,祛风清热,通经活络,为主药。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均为辛温行散之品,能祛风散邪,捜风通络,俱为辅药。其中羌活主散太阳之风,白芷主散阳明之风;防风为诸风药之军卒,随风所引而无处不到,独活祛风止痛,善治下部之痹,与羌活善治上部之痹,相得益彰;细辛芳香最烈,内能宣络脉而疏百节,外可行孔窍而透肌肤。五药相合,加强秦艽散风之力。然言语和手足运动的障碍,与血虚不能荣养筋脉有关,风邪浸淫血脉,易于损伤阴血,而血虚生燥,更使筋脉失于濡养,且方中诸多风药,性温燥,易伤津血,故佐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养血柔筋,使祛风而不伤血,即所谓“疏风必先养血”(《医方集解》),寓养血于疏风之内,以济风药之燥,且川芎与当归相伍,可以活血通络,使“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医方集解》),深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且使风邪去而正不受伤,离有扶正御风之意;风邪外中经络,郁而化热,故配生地、石膏、黄芩清泄郁热,并可制诸风药辛温行散之太过,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各药相合,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效。

临床运用:本方以风邪初中经络、舌强语蹇、口眼歪斜、手足不能运动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等病症。如无内热者,去黄芩、石膏;有风热表证者,去防风、羌活、当归、加桑叶、薄荷、菊花;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全蝎、僵蚕;呕逆痰盛,苔腻脉滑,去地黄,加半夏、橘红、南星;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年老体衰者,加黄芪。 本方风药较多,过于辛燥,有耗伤阴血之弊,临床应用宜斟酌加减。大秦芜汤方歌: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芩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综上所述,从大秦芜汤所治疗的中风不难发现,在从“外风”到“内风”的发展历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机体的内虚状态是中风发生发展的关键,而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外风”引动“内风”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无论是“外风”致病,还是“内风”自发,扶正活血、祛风散邪都是中风治疗的重要法则。现代研究中,对于扶正活血化瘀药物治疗中风的研究不胜枚举,这也促使活血化瘀药成为临床治疗中风的首选药物,但风药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却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期能使大秦芜汤这张传统名方及其代表的“疏风散邪”之法,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2.9.19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