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散中医的“丙种球蛋白”——刘河间系列方之三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2-08-25 17:01 阅读量1870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玉屏风散中医的“丙种球蛋白”

——刘河间系列方之三

            上联:黄芪白术防风济

            下联:城墙守兵狼烟起

            横批:玉屏风散

                            许建阳题记

昨天下午科室学术会,让我讲一讲中医经典常用名方玉屏风散,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虚自汗证,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为辨证要点。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致病情反复者,慢性荨麻疹、多发性疖肿、周围性面瘫、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肾炎、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预防感冒等。该方配伍精当、药味简单、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等特点,历来受到医家重视。

一、玉屏风散的命名

古代医家有两种解释。多数医家认为因其有益气固表之功而得名,也有医家认为因防风之别名谓“屏风”而得名。该方以功效释名的观点最为普遍,此方有健脾实卫、益气固表之功效,用于表虚易感,或表虚自汗等病证,确有抵御风邪,尤如“屏风”的作用。如柯韵伯:“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茂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另外,以方中主药释名,以方中主药防风之别名谓“屏风”而得名,这一观点主要出现在明代。如李挺在《医学入门·卷首·释方》中说:“玉屏风散:屏风,防风别名;玉,美之也。言能御风如屏障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三卷·草之二·防风》中载:“时珍曰」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此种观点认为,“屏风”是防风之别名,且“防风出三辅,白者善。”曰以白色的防风为主药制成的散剂,故称“玉屏风散”。

总之,方子以屏风命名,屏风在古时用来装饰房间,也有挡风之用,在此方名中取其挡风之意,药物为肌表腠理形成了一面御风的屏障。“玉”,取意“珍贵如玉”,形容其珍贵。“散”,是这个方子最初的剂型为散剂,即把方中的药物加工为细末,服用的时候直接煮散即可。故为其取名“玉屏风散”。

二、玉屏风散的出处

玉屏风散出自何书?众说纷纭。大概有如下观点:

1)《世医得效方》之说: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载:“玉屏风散(《得效》)”。经查阅现有刊行本《世医得效方》,书中并无玉屏风散。现存《世医得效方》并非危亦林原著,玉屏风散源于《世医得效方》之说并不准确,现已查证在《世医得效方》之前已有玉屏风散记载;2)《丹溪心法》之说:《东医宝鉴》《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等书所载玉屏风散皆认为源自《丹溪心法》。查《丹溪心法》载:“玉屏风散:治自汗”。虽然玉屏风散见于《丹溪心法》之中,但并不是朱震亨创制的方剂。在《丹溪心法》之前的书籍《究原方》等书中已有玉屏风散存在。因《究原方》等书均已失传,在现存的书籍中能检索出玉屏风散方名的确是《丹溪心法》为最早;3)《究原方》之说:据彭怀仁考证,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依据是朝鲜·金礼蒙等著《医方类聚》引宋·黎民寿《简易方》中记载:“《究原方》玉屏风散:治滕理不密,易于感冒”。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之说,并非见于原著,即便是转载此说的《简易方》也已失传,现存《医方类聚》也并非著作原貌。而在明代著名方书《普济方》中虽有引用《究原方》内容,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仍缺少充分的证据;4)《仁存方》之说:《普济方》载:“玉屏风散(出《仁存方》)”《仁存方》是宋元时期的一部重要方书,但目前难以见其原貌,玉屏风散很可能是出自此书,而难以确认;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说: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载白术防风汤、黄芪汤均用白术、防风、黄茂,与玉屏风散组成相同。从成书时间而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比张松《究原方》要早29年。也就是说,最早使用白术、黄茂、防风组方,治疗气虚自汗的方书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究原方》的玉屏风散,可能是由《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白术防风汤、黄芪汤加减剂量而成。白术防风汤、黄芪汤均为刘完素所创。

本人认为玉屏风散的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之白术防风汤、黄茂汤为此类方剂之源,《究原方》《仁存方》《丹溪心法》之玉屏风散均为其流。而此类方的价值,贵在临床中之灵活应用,即掌握扶正与祛邪二者之间的偏重。

三、玉屏风散的组成方解

玉屏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黄芪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白术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药四君子”之一,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防风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功效,主治多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症,脾虚湿盛。《本草纲目》指出:防风具有“三十六般风,去上焦风邪,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一身骨节痛。除风去湿仙药。”

方解:本证多由卫虚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所致。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方中黄芪甘温,内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配伍特点:黄芪配白术,汗不外泄,外邪易难内侵;本方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

玉屏风散歌诀:玉屏风散用防风,黄芪相畏效相成,白术益气更实卫,表虚自汗服之应。

                          许建阳

                        2022.8.25

                        于学苑1098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