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国际“神针杨”经络辨证倡导者——话恩师杨介宾教授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2-07-29 12:05 阅读量815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名扬国际“神针杨” 经络辨证倡导者 

——话恩师杨介宾教授

                幼承庭训儒兼医,

                歧黄真传得精义,

                理法方药穴术通,

                辨证经络重病机。

                      许建阳题记  

杨介宾(1929-2007),男,笔名水竹林,四川省金堂县人。出身于中医名门世家,幼承庭训,儒而兼医,早年随父杨术全临证习医,精研医典,深得中医针灸要旨。1994年有幸考入杨老门下(博士研究生),临证跟师面授三年,受益匪浅,吾师不仅为国内中医针灸大师,而且在国际上被誉为“神针杨”。中医学术上,倡导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穴术一线贯通,尤其重视经络辨证。

一、杨介宾生平事迹

1947年即悬壶桑梓,临证救危,每获奇效,一时名噪乡里。1950年参加联合诊所工作,被聘为金堂县人民医院中医师。1956年选送到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8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应聘留校执教。拜蜀中名医吴棹仙、蒲湘澄门下,系统学习了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名家著述,并精研针灸、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等,尽得二位大师的真传,为中医针灸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遴选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省级重点学科针灸学学术带头人。1978年,奉命援外以其神奇的针术被外国朋友誉为“神针杨”,一时声名远扬,成为新闻人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受到病家的好评。

杨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在医疗中突出中医特色,注重审因论治,将理、法、方、穴(药)、术一线贯通,讲求临床实效,擅针灸、刺血和拔罐疗法,善治诸般疑难杂病、各种痛证、脾胃病等。几十年勤于钻研,临证不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医技风格。在辨证方面,从经络病机人手,以人体脏腑、经络、脏腑与经络相关的生理功能推测和阐释疾病的病理机制与转归。在遣方用穴方面,选穴精专,配方严谨,善用交经八穴和天星十二穴,以及担截配穴法和同名经配穴法。在治疗方法方面,非常重视以神领气,“气至病所”的意守感传之法;崇尚刺络泻血、核邪安正的观点,善用点刺、散刺、划刺、锥刺四种刺血术,常将此法用于治疗30余种病证,多获良效;擅长艾灸疗法,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火棉灸、药锭灸、点按灸和药线灸等方法;熟谙针灸时间治疗法,常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用于临床。

二、经络辨证的概述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里的“证”深刻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包括病变的部位、性质、病因病机等内容。经络辨证是辨证论治在针灸学中的应用,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特性、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对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以识别其病机和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经络辨证论治体系是包含了辨证归经、辨位归经、经络诊察归经,并结合十二经证治、奇经证治、络脉证治、经筋证治,参考八纲证治、脏腑证治、气血证治后的一种证治体系。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三、经络辨证的内容

1、辨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肺、心包和心)、足三阴经(脾、肝和肾)和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和小肠)、足三阳经(胃、胆和膀胱)。十二经病证有一定规律可循,可表现为本经经脉循行部位和所属脏腑的病变。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有助于推求病变所在的经络及脏腑。1)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所现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医学教育网整理故《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2)经络及所属脏腑症状:经络受病可影响脏腑,脏腑病变可反映于经络,而常表现为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并常在肺俞、中府等穴出现压痛感;3)多经合病的症状: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为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症状;足厥阴肝经受病可出现胸胁满痛,呕逆,飧泄,癃闭等症。

2、辨奇经八脉病证:奇经八脉,即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蹻、阴蹻等八条经脉。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的病证,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三脉皆起于下极而一源三岐,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联系密切。所以,冲、任、督脉的病证,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医学教育网整理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不孕、滑胎流产等;温养督任可以治疗生殖机能衰退等。带脉环绕腰腹,其病常见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阳蹻为足太阳之别,阴蹻为足少阴之别,能使机关健。其病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所以为全身之纲维。阳维脉为病,多见寒热;阴维脉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

四、是动病和所生病

是动病和所生病为经脉病候用语,出自《灵枢·经脉》。对“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历代医家提出了不同看法:《难经》提出“是动”与“所生病”,认为“是动”是气病;“所生病”是血病;马莳认为“是动”是本经经穴的搏动;“所生病”为本经或合经所生之病;张志聪认为“是动病”是外因所致之病;“所生病”为内因所致之病。关于“是主×××所生病”,其所生病的病证,除与“是动则病”有共同之处,尚有与有病经脉相关的经脉的病证,这些病证产生的部位与有病的经脉有络属关系。说明某一经有病,不但出现本经所过、所络属部位的病证,亦可影响相联系的它经、它脏而发生相应的证候。因此,“是主所生病”是指某一经主治什么病证。由于各经循行部位不同,络属脏腑支节不同,五脏所主的气血津液不同,因此病证各有所区别。循行与病候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于经脉辨证之中。二者均可以单独应用于临床进行经脉辨证,但其对于经脉辨证却具有不同的价值。循行是动病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疾病的诊断、病机分析之中,而所生病的价值则更多体现在其对经脉治疗特点的总结上。

杨介宾教授认为“是动病”是说明经脉病理现象;“所生病”是说明该经经穴的主治病证;经文中每一经“是动则病”均列举一些证候,这些证候均属于疾病的不同表现。各经的病证都与该经的走行部位、内外络属部位有关。可以认为“是”是指这一经脉;“动”即变动之义。由于经脉及其经气的变化才产生脉的盛虚、肌肤的寒热、络脉的陷下等症状,以及各经所过、所络属部位的特有病证。经脉辨证是以循行和是动病为纲以辨别病变所在,所生病为目以明确十二经脉治疗内容及特点,并结合八纲辨证的融诊断、治疗为一体的辨证体系。它是整个经络辨证体系的源头,学者倘能根据其辨证精神,从临床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出发,结合其相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则能较好地实现辨证论治与经络理论的结合。

总之,每一条经脉气血变动可以引起疾病,亦可主治疾病。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许建阳

                          2022.7.29

                          于学苑1098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