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中医针灸学泰斗
——恩师邱茂良教授
杏林皆春色,
老牛恋夕阳。
奋蹄自迈进,
素志安敢忘。
—邱茂良
邱茂良(1913~2002)男,浙江衢州人,中医教育家、中医针灸学家。通晓内、外、妇、儿各科,对针灸学造诣尤深。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针灸人才。在针灸治疗急性病、传染病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1997年有幸成为邱老的弟子(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深得邱老的亲自教诲和指导,受益终生。
一、幼习古文求学立志为医
邱茂良1913年出生于浙江省衢州龙游县寺下村。衢州南接福建南平,西连江西上饶、景德镇,北邻安徽黄山,东与省内金华、丽水、杭州三市相交,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衢州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城市品牌,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美城、开放大气之城和创新活力之城。他幼习古文,及长立志为医,于1928年求学于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并从师张山雷学习内、妇等科遂得其传。1932年毕业后,返里开业。翌年为继续深造,乃远游江苏无锡,就学于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成绩斐然。卒业后经承热情挽留,乃执教于针灸研究社,助承淡安举办中国针灸学校于无锡。先后招收学员300多名。同时设有函授班,学员数逾万遍及国内,且远达海外,当时的学员中,不少人现已成为中医针灸界的名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研究社被迫停办,邱茂良应浙江台州中医学校的邀请,前往从事中医内科、妇科、针灸科的教学。3年后因战事影响,台州中医学校又被迫停办,他又返里开业。1948年,承淡安先生在苏州恢复中国针灸研究社,邱茂良应邀前往。1954年,应江苏省卫生厅之聘,随承淡安到南京,筹办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承淡安先生是第一任校长。邱茂良是他的弟子,担任第一任针灸系主任。二人亦师亦友,皆是名满天下的针灸学家,宗师级人物,也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为国之瑰宝针灸医技的复兴奋斗终生,为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1954年,承淡安先生和邱老二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针灸病房。承淡安病故后, 邱老遵照其遗愿和重托, 积极投入针灸学科建设。新编多部针灸教材, 拍摄了系列针刺手法电教片,培养国内外针灸人才,整理了一批经典文献;建立了针灸研究室和针灸研究所等,针灸学科成为全国针灸进修教育基地和国际针灸培训中心。邱老历任主治医师、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针灸系主任。并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顾问等职。
二、潜心研究提高诊疗水平
邱老一直认为,针灸有它丰富的临床实践,卓越的疗效,深奥的理论,值得深入研究。所以,他表示愿为之投入毕生精力。在清末、民国时期,针灸医学屡遭摧残,日益衰落,治疗病种日益减少,不能发挥它应有的治疗作用。对此,邱老认真查阅了《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大量的针灸文献资料,其中已明确记载了针灸能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100多种疾病,从而得到了启发,认为针灸要打开局面,重要的是医生要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从事深入探索,不断扩大针灸治疗病种,方能发扬光大。所以,他不但自己手不释卷,日以继晷,悉心钻研,还组织全科医生加紧对中医理论的研究,认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40余年来,他以身作则,孜孜不倦地进行实践,在门诊中设立内、妇、儿等科的针灸室和许多专科门诊,在国内率先设立针灸病区,收治各种内科病和疑难杂症,从而使针灸治疗的病种由治疗一般的关节痛逐步发展到治疗内、妇、儿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不但治疗慢性病,而且能够治疗急性病、传染病,如肺结核、大叶性肺炎、急性菌痢、病毒性肝炎等。从而使针灸治疗的病种不断扩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江苏省中医院针灸临床的诊疗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
三、强调理法方穴术完整性
在针灸理论方面,他强调以经络学说为核心,并掌握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和八纲证治等中医基本理论。临床时,则要求使用现代医学手段以明确诊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病者所表现的症状,分别主客标本,结合针灸特点,应用各种不同的治疗法则,同时参考中医内科的治法,指导针灸立法处方,强调理、法、方、穴、术的完整性。他在50年代撰写的《针灸纂要》中指出:“临床应用针灸治疗时,首先应通过四诊确定病的性质与所属经络来取穴,并根据虚实和寒热,进行补和泻、针和灸的方法。虽然针灸治病不像药物那样有七方十剂的差别,但是配穴处方的原则,以及先后缓急、标本逆从等治法,仍然是一样的。如果采取一病一方,机械地应用成方来治病,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以针灸治疗肺结核而言,并非专门治肺,更非运用某些成方笼统治疗,而是根据病人的不同证候确立治法。例如仅见肺脏症状时,采用止咳化痰、顺气等法以治肺为主。但有些肺结核患者,并非仅具有肺的症状,而是伴有其他脏腑症状或其他脏腑症状反而较之肺的症状更为明显。例如,病人有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和神经衰弱表现,即中医之脾胃虚弱或肝肾两亏,根据辨证分析,其本不在肺。伴见脾胃症状明显者,即为脾土虚弱,不能生金所致,治当培补脾胃为主,即所谓“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之法,宜选脾胃两经之腧穴为主治之;又如伴见肝肾阴虚症状明显者,则为阴虚于下,阳扰于上,虚火刑金所致,治当补养肝肾为主,宜取肝肾两经之腧穴为主治之。对有阴虚症状者,则采用针补法;阳虚症状者,则采用灸法。凡此种种,不论是采用直接治肺,还是间接治肺的方法,其结果皆能达到治肺目的。由于他中医理论基础扎实,功力深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临床实践,在50年代单纯用针灸治疗肺结核有效率达81.1%,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比较先进的。他所撰写的《针灸治疗肺结核291例疗效观察》(《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第1期),在全国针灸经络会议上作了大会发言,获得好评,被列入国家科研成果汇编。
四、倡导针灸科研注重临床
为了提高医疗、教学质量,邱老积极地开展科研工作。在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开办伊始,他与南京市结核病疗养院协作,制定了针灸治疗肺结核病的科研方案,主持并亲自参加这项工作,对所治的病例,治疗前后均经X线摄片和血沉、痰检等各项指标对比观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开创了针灸科研的先河。40年来,他精心组织科内医生,有计划地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针刺治疗胆石症的科研》获得1978年江苏省科技成果奖。为了进一步观察针刺治疗中风的疗效机理,自1982年以来,开展了《针刺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图与血液流变学等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的研究,该课题在1989年11月通过了省级鉴定。专家鉴定意见为:“本课题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和方法观察临床疗效,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的作用,思路正确,设计合理,方法先进,临床病例诊断明确,资料齐全,治愈率达52.8%,有效率达94.8%,还从血液流变学等生化、生理指标肯定了针刺治疗中风的作用。本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邱老主持的《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研究》的卫生部课题,通过了鉴定,获得1978年全国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人民日报》为此作了专题报道。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很高评价,欧美地区许多国家也作了报道。邱老认为,针刺治疗菌痢,是继承古人经验而获得的。研究中医既要继承,更要发扬,必须进一步用现代科学方法,探求疗效机制,阐明针刺原理,提高理论水平。
五、主张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邱茂良在50年代初期就认为,中西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互相取长补短,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在他所著的《内科针灸治疗学》中说:“针灸不但被祖国各地广泛开展学习,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治疗方法方面,都有新的成就……这些新的成就,多数是在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的基础上经过实验而总结起来的结论,不但理论上有新的依据,在应用上更有确实的疗效。因此,对现代新知识的吸收,充实针灸治疗内容和提高疗效,是非常必要的”。1988年出版的《中国针灸治疗学》,反映了邱茂良继承和发扬并重的学术思想,突出中医理论,吸收了现代医学的内容,如采用西医病名和分类方法,以及诊断要点、临床表现等,尤其是实验研究,均属现代医学理论的阐述,邱茂良认为:“这是临床治疗的需要,是发展针灸学的需要,不仅无损于中医特色,而且为今后振兴中医所必不可少的”。中医学派繁多,针灸界亦然。邱茂良师承于一代宗师承淡安,承氏学派遍及国内外,他却从来不持门户之见,也从不与人发生门户之争,主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深得同道的嘉许。平素治学,远穷灵素,近及诸家,针灸并重,方兼时经,师古而不泥于古。他常告诫后学:“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邱老一直主张作为一个针灸医生,对于适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不必使用药物,以便总结出治疗规律。针灸难于奏效的则配合中药,可以发挥针灸中药的综合作用。对于危重病例,则应中西医结合,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在50年代出版的《针灸与科学》、《内科针灸治疗学》,以及近几年出版的《中国针灸治疗学》等多种专著中,始终贯穿这些学术思想。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阐明现代医学的原理,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突出针灸治疗为主体的同时,介绍中药、西药、推拿、体疗、食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
六、著书立说传道培养后学
邱茂良是的针灸专家,他不仅临床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在中医针灸理论上造诣很深。他没有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个人的财富,在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的同时,还努力著书立说,自50年代开始至今,先后出版了《针灸与科学》、《内科针灸治疗学》、《针灸学》、《中国针灸荟萃·治疗学分册》等10几部专著,尤其是总结了50年的临床经验,完成了百万言的《中国针灸治疗学》巨著。为我国针灸医学的传播和推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邱老为人谦和,治学严谨,写作态度十分认真,在著书立说过程中,遇有疑问,总是反复推敲,查阅资料,一丝不苟,所以他的书稿质量很高,1988年出版的《中国针灸治疗学》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一经发行,一售而空,深受国内外针灸界的好评。邱老从事医疗,教学数十个春秋,在教学上勤于备课,虽严冬酷暑而不辍。数十年来,他不但为本院培育了几代针灸师资人才,而且为本科、全国针灸师资班、国际针灸培训班讲学数十期。他虽然职务多,工作忙,现在还仍然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培养针灸事业的接班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81年,邱茂良等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临时顾问的身份,先后去日本、菲律宾商谈针灸穴名国际化问题,经多次反复会谈,达成了在国际上统一使用中国针灸穴名的标准化方案,并由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执行。1984年以来,邱茂良先后应邀赴英国、意大利、阿根廷、挪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提高了针灸在国际上的声誉,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邱老在南京中医学院建院30周年诗作《中医颂》所述:“杏林皆春色,老牛恋夕阳。奋蹄自迈进,素志安敢忘”。2002年,90岁高龄的邱老离开了我们,他留给学生的印象是,对中医针灸事业的挚爱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一辈子都抱着“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态度。由此可见,一代宗师在其深厚专业功底积累的背后,折射出非凡的道德素养和崇高的人文情怀。
许建阳
2022.7.15
于学苑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