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方剂命名系列之十三
——妇科之用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中医讲的“经、带、胎、产”分别指的是什么?经是指月经病症。包括经期、排卵期、以及行经是的一些症状、经色、气味、经量、有无血块及痛经等等;带指带下症。包括带的颜色,分为青带,赤带、黄带、白带、黑带、带下的量多少,有无气味、以及浓稠度;胎是指怀孕的一些症状。孕期内的病症,包括胎动、胎位、胎心、怀孕的反应、孕期内的阴道分泌物、怀孕的合并症、以及不孕症等等;产是指产后的症状。包括产后的恶露不尽,乳汁的多少、以及许多并发症等等
一、经病——月经不调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组成,具有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方中既有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为佐药。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配伍特点:当归、芍药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诸药合用,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体用并调,肝脾同治。运用:本方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临床应用以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逍遥散方名中的“逍遥”,取自《庄子·逍遥游》篇:“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于下。”北宋黄几复说:“逍者消也,如阳动冰消,虽耗也不竭其本;遥者摇也,如舟行水摇,虽动也不伤其内。”而将“逍遥”与医理巧妙地联系起来的,则是清代医家王子接说:“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逍遥散即是通过疏肝解郁的方药,“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使郁滞的肝脏气血通畅,血虚的肝体贮满气血,从而顺应其条达舒畅、藏血之脏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也就是《素问》所说的“木郁达之”。
逍遥散歌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二、带病——带下疾病
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组成,具有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之功效,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㿠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山药并有固肾止带之功。臣以人参补中益气,以助君药补脾之力;苍术燥湿运脾,以增祛湿化浊之力;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车前子利湿清热,令湿浊从小便分利。佐以陈皮之理气燥湿,既可使补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使以甘草调药和中,诸药相配,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配伍特点: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运用:本方为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若兼湿热,带下兼黄色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加炮姜、盐茴香以温中散寒;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日久病滑脱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本方肝脾同治,量大者补养,量小者消散,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不止的常用方,服之可舒肝木,健脾运,消湿浊,从而使绵绵之白带完全中止,故名“完带汤”。
完带汤歌诀: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苍术车前黑芥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胎病——种子固胎
1、开郁种玉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白芍、香附、当归、白术、丹皮、茯苓、花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调经种子之功,用于疏肝解郁,调经种子,主治婚久不育,症见月经后期,量时多时少,行经腹痛,烦躁多怒,时欲叹息,胸胁或乳房胀痛,舌正常,苔薄白,脉沉弦。此方中重用白芍以滋润肝脾,香附以舒肝解郁,当归以养血活血,且通任冲二脉,白术健脾而利腰脐之气,茯苓以健脾渗湿,能宣脾气之困,丹皮以清泻血中郁热,花粉以润燥生津,滋而不滞。诸药合方,具有解心肝脾肾四经郁结之功效,故腰脐之气自利,任带通达,即可摄精而受孕。加减:若兼经前乳房胀痛,可加瓜蒌、橘叶、青皮以行气开郁止痛;行经腹痛者,可加玄胡以行气止痛。《医论》:“女子怀孕,必得气、血、津液所养。倘气虚则阳衰,血虚则阴弱,气血两虚,则胎易堕,难免于小产。男女之孕育,乃肾气之盛也,若房室不节,精血耗散,胞失温煦,亦不能成孕。所以治疗不孕症的原则应以补肾气、益精血、养冲任、调月经为总则”。
开郁种玉汤方歌:开郁种玉芍术归,香附丹苓花粉齐。肝气郁结人当服,连服一月孕可喜。
2、寿胎丸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由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组成,具有是补肾安胎之功用,主治肾虚滑胎,及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胎萎不长者。胎在母腹,若果善吸其母之气化,自无下坠之虞。且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菟丝大能补肾,肾旺自能荫胎也。寄生能养血、强筋骨,大能使胎气强壮,故《神农本草经》载其能安胎。续断亦补肾之药。阿胶系驴皮所熬,最善伏藏血脉,滋阴补肾,故《神农本草经》亦载其能安胎也。至若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大气陷者,加黄以升补大气。饮食减少者,加白术以健补脾胃。凉者,加补骨脂以助肾中之阳。热者,加生地黄以滋肾中之阴。临时斟酌适宜,用之无不效者。
寿胎丸歌诀:菟丝四两壮胎气,续断寄生二两胶。食少炒术脂地补,气虚下陷参芪调。
产病——产后诸病
生化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全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甘草组成,具有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效,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本方证由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所致。妇人产后,血亏气弱,寒邪极易乘虚而入,寒凝血瘀,故恶露不行;瘀阻胞宫,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治宜活血养血,温经止痛。方中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滞止痛,为君药。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均为臣药。炮姜入血散寒,温经止痛;黄酒温通血脉以助药力,共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用以为使。配伍特点:全方配伍得当,寓生新于化瘀之内,使瘀血化。新血生,诸症向愈。运用:本方为妇女产后常用方,甚至有些地区民间习惯作为产后必服之剂,虽多属有益,但应以产后血虚瘀滞偏寒者为宜。临床应用以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为辨证要点。
该方有“产后第一汤”的美誉,有些地区甚至认为是妇女产后必服之剂。是治疗产后受寒瘀血内停的常用方剂。方中当归、川芎、桃仁活血祛瘀为主药,配合温散缓中止痛的药物,不仅能使瘀血去,而且能使新血生,瘀血化,新血生故有“生化”之名,煎服时常加黄酒温通血脉,运行药力。
生化汤歌诀: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杂病——妇科杂病
1、两地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生地、元参、白芍药、麦冬、地骨皮、阿胶组成,具有滋阴清热之功效。主治肾水不足,虚热内炽,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粘,伴有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者。此方之用地骨、生地,能清骨中之热。骨中之热,由于肾宫之热,清其骨髓,则肾气自寒,而又不损伤胃气,此治之巧也。况所用诸药,又纯是补水之味,水盛而火自平理也。
两地汤方歌:两地汤方地骨皮,胶芍冬地及玄参,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2、通乳丹出自《傅青主女科》,别名生乳丹,由人参、生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七孔猪蹄组成,具有补气养血,生化乳汁之用,主治产后气血不足,乳汁点滴皆无,乳房柔软而无胀感。此方专补气血以生乳汁,正以乳生于气血也。产后气血涸而无乳,非乳管之闭而无乳者可比。不去通乳而名通乳丹,亦因服之乳通而名之;今不通乳而乳生,即名生乳丹亦可。七孔猪蹄:是猪的前蹄,猪前蹄内侧笔直排列着七个小孔,直径约两毫米,有些孔周围还有些细微的毛发等。七孔猪蹄中医上认为可以通脉,对产后缺乳、下奶有一定的效果。
通乳丹方歌(傅青主女科歌括):产后乳汁点滴无,原因气血两虚乎。气血充足乳汁旺,衰弱乳汁必干枯。生乳丹中参芪通,当归麦冬苦桔梗。七孔猪蹄用两个,二剂乳汁如泉涌。
总之,中医中药治疗妇科病是从整体观入手,通过采用疏肝理气,扶正固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手段,全面调节机体,使气血平和,脏腑调达,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