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方剂命名系列之十
——形式之美
九边烂熟等雕虫,
远志真看小草同。
枉说健儿身在手,
青灯夜雪阻山东。
——(清)龚自珍《远志》
在中医几千年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治疗经验的积累和临床证治的需要,中医方剂已发展有汤、酒、茶、露、丸、散、膏、丹、片、锭、胶、曲,以及条剂、线剂等多种内服、外敷剂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药剂型有40余种,而常用的剂型有丸、片、胶囊、合剂(含口服液)、颗粒、糖浆、煎膏、膏药、酒、散、酊、茶、栓、气雾、软膏、锭、曲、露、糕等20多种,其中丸剂、片剂、胶囊、合剂(含口服液)、颗粒剂最多。《圣济总录》曰:“治内者,自内达外,汤醴丸散丹之类,见于服饮者是也;治外者,由外以通内,膏熨蒸浴粉之类,借于气达者也”。由此可见,不论是“汤醴丸散丹”,抑或“膏熨蒸浴粉”的临床应用,总是以疾病治疗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一、汤剂
将中医配方加水煎煮饮用的剂型,这是临床最常用者。所谓“汤者荡也”,就是说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针对性强等特点,故适于急病、新病以及病情较急而亟须荡涤病邪或扶持正气的病证治疗。如麻黄汤治疗外感风寒、承气汤泻下实热、独参汤补虚固脱等。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运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禁忌:1、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2、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麻黄汤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二、酒剂
将配方浸入酒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待药性浸出于酒然后饮用的一种制剂。酒剂古称“酒醴”,俗称“药酒”。由于酒本身有活血舒筋之功效,因此多适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如延寿酒、虎骨木瓜酒可治疗关节痛、屈伸不利等。
延寿酒出自《中藏经》,由黄精、天冬、松叶、枸杞、苍术、白酒组成,具有滋养肺肾、补精填髓、强身益寿功用,其特点为补虚强身,延年益寿。制作过程:将黄精、天冬、苍术切成小块,松叶切成碎末,同枸杞一起装入瓶中。再将白酒注入瓶内,摇匀,静置浸泡10-12天即可饮用。适用人群:般人均可食用。1、35岁以上的男性和过了绝经期的妇女,每隔一天喝一小杯白酒,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点定的辅助作用;2、阴虚、失血及温热甚者忌服;生育期的男女最好忌酒。
三、茶剂
将药方配料轧成粗末,制成块状或粉末状剂型泡服冲饮。茶剂有时也可以加进茶叶同制,服用时仅用沸水冲泡即可,饮用极为方便,有的也可煎服,如午时茶等。
僵蚕良姜茶出自《百一选方》,由白僵蚕(去丝、嘴)、高良姜等分组成,具有祛风散寒,化痰止痛之功用,主治风寒头痛,其痛或偏一处,或满头作痛,其痛如收引,得热则减,遇阴逢寒则加重。制法:按原方用药比例,共研细末,混匀。每服取10~15克,加茶叶末6克,置保温瓶中,用沸开水适量冲泡,盖闷30分钟后,分2~3次代茶饮。每日1~2剂,非风寒所致者不宜用。
此方出自《百一选方》,用治头风。方中白僵蚕功能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玉揪药解》说它能“活络通经,驱风开痹。治头痛胸痹”;《医学启源》谓其可“去皮肤间诸风”。现代药理试验:人工白僵蚕煎剂有抗惊厥和催眠作用,并认为抗惊厥的成分是草酸铵。临床用其制剂——“脱脂僵蛹片”治癫痫有效率达77%。高良委性味辛温,功能温胃、祛风、行气、止痛,《本草求原》称它能治“头痛,风冷痹痛”。茶叶功能清头目。三者相伍,是治疗风痰头痛的有效方剂。
四、露剂
将配方加水蒸馏,取蒸馏所得的药液饮用,即为“露剂”。如金银花露、蔷薇花露等。露剂药力相对轻微,且多由芳香类药物组成,故一般适用于儿科轻症,或作为夏令饮料服用。
六神花露水是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花露水品牌,1990年第一瓶六神花露水上市,以“去痱止痒、提神醒脑”,由珍珠粉和麝香主要成分,具有驱蚊止痒之功效,六神品牌植根于传统中医,从六味天然植物中草药中萃取出“六神原液”,并添加进传统花露水中,创新性地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在了一起。六神品牌为大众消费者提供全家共享的夏季清洁、护理产品,帮助他们畅享夏日,体验清新。六神珍视传统,求真务实;崇尚和谐,追求创新,与大众消费者共享欢乐。主要用途为:驱蚊—将花露水涂于身上,蚊虫就不再叮咬;止痒—涂抹在被蚊虫叮咬的部位;祛痱—上海人曾经习惯在夏天小孩子的洗澡水中加入花露水以达到祛痱的目的;提神—花露水中的香味有较好的提神效果。
五、丸剂
将配料药物研成细末,然后以水或蜜、面糊、米糊、药汁、蜂蜡等拌制成大小不等的丸状制剂,如六味地黄丸等。“丸者缓也”,临床一般多适用于慢性或虚弱性病症的调理。不过某些有毒或芳香走窜的药物制成的丸药,也可治疗急症,如备急丸、苏合香丸等。
三物备急丸出自《金匮要略》,该方有许多别名:备急丸、抵圣备急丸、巴豆三味丸、追魂丹、备急三物丸、返魂丹、独行丸、备急大黄丸、备急丹、大黄备急丸、三圣丹、三仙串。《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豆霜辛热以下寒结,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三物备急丸由大黄、干姜、巴豆组成,具有攻逐寒积之功效。主治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辛热,温中暖脾;大黄苦泄通降,一以制巴豆辛热之毒,一以协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黄之寒,得巴豆、干姜之热,则其性大减。故三药配用,共奏攻逐寒积之功。
三物备急丸歌诀: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救急先。
六、散剂
分内服、外用两种。内服者指将处方中的药物研成粗末,用水调服,或者煎汤服用。散剂兼具汤剂的吸收快、作用迅速,以及丸剂的用量小、容易携带等特点,尤其适用于脾胃病的调理和某些急症的治疗,如平胃散、五苓散、行军散等等。除了内服之外,外科也常用散剂(研得极细)调敷,治疗体表局部病变,如生肌散、金黄散等。
平胃散出自《简要济众方》,由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配伍特点: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运用: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歌诀: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施。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金黄散出自《外科传薪集》,由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组成,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外用于痈疖肿痛,暑湿流注,跌扑扭挫伤。用法用量:红热肿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一日数次。
七、膏剂
膏剂和散剂一样,也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的是先把配料加水煎熬,滤去渣滓,再加进水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滋,如十全大补膏等。内服膏剂多适用于需要长期进补的慢性虚证。外用的则用棉子油或花生油等先将药物煎熬去滓,接着再放进黄丹、白蜡等辅料收膏,然后根据需要装瓶或趁热平摊在纸或布上,制成膏药。外用膏剂多适用于外科疮疡或风寒痹痛等病症治疗。
茯苓膏,是将茯苓蒸熟后和以牛乳,再用微火煮成膏,是古代宫中的保健食品。茯苓膏可以涵养脾胃,主要原料:云茯苓、淮山药、薏苡仁、白莲子、广陈皮、鸡内金。主要食用功效:杨梅疮,疯毒,痰火。食养特点:涵养脾胃。历史渊源,茯苓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录》: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茯苓,东汉名医张仲景即入药治病,唐朝孙思邈熬茯苓膏,以延年益寿,轻身明目,年轻不老。清朝御膳房为慈禧太后健脾开胃特制的茯苓夹饼,现已成为誉满全球的北京名吃。
狗皮膏(改进型)是一种外用药,由生川乌、羌活、高良姜、官桂、当归、防己、麻黄、红花、洋金花、白屈莱、花椒、蟾酥、白花菜籽、透骨草、没药、乳香、薄荷脑、冰片、樟脑、水杨酸甲酯、八角茴香油、盐酸苯海拉明、聚乙烯醇、甘油、氮酮药物组成,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急性扭挫伤,风湿痛,关节和肌肉酸痛。用法用量:贴患处
八、丹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精制成丸状、锭状的制剂。丹剂也有内服和外用之分。内服有玉枢丹(又称紫金锭)、至宝丹、天王补心丹等,外用一般以含有汞、硫等矿物药的细末为主,如白降丹、红升丹等。
白降丹,本品为二氯化汞和氯化亚汞的混合结晶。功能主治为: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疱消散,成脓者即溃,腐者即脱,消肿。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疮头上,或合他药研末调涂,或作药拈。药理作用:0.5%浓度在试管内对绿脓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相关配伍:提脓拔毒,退管生肌:生石膏九分,白降丹一分。共研极细,用棉纸拈作药线,润以面糊,将丹拌上,插入脓管,或撒疮上,以膏贴之。(《外科正宗》九一丹)注意事项:有毒,具腐蚀性,切忌内服。外用亦宜微量。
红升丹,别名:五灵升药、大红升、大升丹、小金丹。本品为水银、火硝、白矾、朱砂、雄黄、皂矾制炼而成的红色氧化汞。功能主治为:拔毒提脓;去腐生肌;杀虫燥湿。主疔疮痈疽;瘘管窦道;瘿瘤瘰疬;乳癌乳痈;疥癣;湿疹;梅毒;一切顽疮久溃不敛;晦暗紫黑;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注意事项:本品有毒,一般不宜内服。外用亦不宜大量持久使用,近口、眼、乳头、脐中等部位不宜用;疮面过大时亦不宜用,以防蓄积中毒。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禁用。
九、片剂
古代“片剂”就是把生药切制成片,如生姜片便于煎服、人参片便于噙服等。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多将中药研成细末,或制成流浸膏,然后加入赋形剂(如淀粉)压制成片状制剂,如羚羊感冒片、牛黄解毒片等。片剂携带和服用方便,应用十分广泛。
牛黄解毒片最早记载于明代薛凯《保婴撮要》一书。该方创始之初不含雄黄。含雄黄的牛黄解毒片始见于元代医书《咽喉脉证通论》,至2005版药典收载的牛黄解毒片药物组成精简为8味药。京制牛黄解毒片:京制牛黄解毒片是由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中菊花通圣散方加减而成。是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康氏牛黄解毒片:康氏牛黄解毒片是由德寿堂中药铺创办人康伯卿所研发,故命名为“康氏牛黄解毒片”。1954 年, 德寿堂公私合营, 其中成药全部归同仁堂生产, 但在同仁堂生产的药方上, 还要注明“原德寿堂秘方”的字样。由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方中牛黄味苦气凉,入肝、心经,功善清热凉心解毒,以之为主药。生石膏味辛能散,气大寒可清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苦寒沉降,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共为辅药。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味苦辛,入肺经,宣肺利咽,共为佐药。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之效。
十、锭剂
把药物研成极细粉末,然后加进适当的粘合剂制成纺锤、圆锤或长方等不同形状的固体或半固体制剂,如紫金锭等。锭剂除了可以挫末调服或磨汁饮用,还可磨汁涂敷外部患处,因此也适用于内外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锭子药的四种装饰手法:1、雕刻鹤纹、凤纹等图案,并配以翠珠、丝结、丝穗;2、点翠。把药锭做成圆形或橄榄形,在药锭表面点翠,最后配以丝穗;3、 把药锭做成寿字纹圆珠,打眼后,连缀成朝珠、念珠等。圆珠有是药锭本色,有的彩画处理;4、螺钿镶嵌。比如,嵌螺钿大喜纹葫芦式紫金锭佩,是在葫芦形药锭上,用螺钿镶嵌「大喜」字样。嵌螺钿长方紫金锭佩,则在药锭中心开光处,镶嵌出人物或动物图案,然后对其彩画。
紫金锭,(又名玉枢丹)出自《片玉心书》,由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朱砂,雄黄组成,具有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主治中暑时疫,症见院腹胀闷疼痛,恶心呕吐,泄泻及小儿 痰厥。外治疔疮疖肿,痄腮,丹毒,喉风。方中重用山慈菇清热消肿,化痰散结,并能解毒;配伍麝香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共为君药。千金子霜、红大戟逐痰消肿;五倍子涩肠止泻;雄黄化痰辟秽解毒;朱砂重镇安神;俱为佐药。诸药共奏辟瘟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十一、其他剂型
除了以上常见中药剂型外,还有把动物的皮、骨、甲、角等用水反复煎熬浓缩后,制成固体块状物的阿胶、龟板胶等胶剂;把药粉与面粉相糅合,使之发酵并切成块状的六神曲、半夏曲等曲剂;把药末附粘在纱布条上或单用药末加浆搓成药条,使之便于插入伤口,从而起到化脓或腐蚀疮口作用的条剂;把丝线或棉线放进药汁里浸煮,用以结扎瘘管或赘肉、痔疮等,使之自行萎缩脱落的线剂;以及用药煎汤浸洗局部或全身的浸洗剂,用药物烧烟熏治的熏剂,把药物先制成丸剂或锭剂,或直接用丝棉包裹药末,然后再将其塞进阴道,用以治疗白带、阴痒等证的坐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不断的革新,涌现出许多新型制剂,如口服液、冲剂、颗粒剂等新的剂型。
(南宋)辛弃疾《满庭芳》词中巧借二十四味中药名,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位贵妇人的形象。将她思念远征沙场的丈夫的那一腔缠绵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地抒发了她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夫妻久别、难以团聚的心声。“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总之,中药剂型的种类繁多,名目各异,为中医临证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有精深医药理论、丰富用药经验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方剂学,其命名充分体现与美学的完美结合。现代中药复方新药的命名,在借鉴古人命名的优点上,应结合上述美学观念,从而使医者在选方运用时,亦能从中体会到另一种快感。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