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命名系列之八——寓意之美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2-06-21 16:43 阅读量1547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医方剂命名系列之八

——寓意之美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题记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寓言典故,这些故事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有的情节夸张,充满幻想,有的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也有的浪漫美好,寄托希望,都使人联想到中医学渊源流长的文明史,博大的人文精神,感受到方剂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青娥丸——青娥低语指东方

古人常用“娥眉”形容美人的眉毛细长而弯。因为古时女子曾有用青黛画眉的习俗,所以又称“青娥”,再后来就用来泛指女子。“青娥丸”为唐代开掘的补肾强身良方,后人有诗赞:“三年持节向南隅,人信方知药力殊,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鬓须。”

青娥丸之名由来,唐朝时期,派遣宰相郑姻出任岭南节度使,因治理有方,岭南一带政通人和,由于常年操劳,身体逐渐虚弱,尤其是腿脚行走不便,虽然多方诊治,但是病情加重。此时一个来自爪哇的商人李摩诃献上一个方剂治疗后恢复如初。后来,郑姻回到京城,将这个方子上交给太医院,一度成为皇宫大内的“秘方”。再后来到了宋代,编修了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个昔日的皇宫秘方也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而且得到了一个很文雅的名字——青娥丸。

青娥丸出自《和剂局方》,由补骨脂、杜仲、胡桃肉大蒜组成,具有补肾强腰止痛,主治年老体弱、房劳过度而引起的肾虚腰痛,常见有疼痛不止、坐立不安、膝软乏力、过劳加重,平卧则疼痛减轻。方中杜仲,性味甘温而入肝肾二经,盐水炒制之后更能专入肾经,能补肝肾、强腰膝、壮筋骨,且能镇痛,杜仲是中医调治肾虚腰痛的要药,也是青娥丸的君药;补骨脂,性味苦辛而温,入脾肾二经,盐水炒制也是引入肾经的做法,能补肾助阳,是为臣药;胡桃仁,性味甘温而入肾经,能补肾固精,是为佐药;大蒜,性味辛热,能入脾胃肺三经,主要能宣通祛寒、行滞通络,在全方里起到燥湿散寒、壮腰止痛之用,是为使药。一言以蔽之,青娥丸是中医里对于肾虚腰痛的一个经典之剂,对后世医家有很深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化裁变通,又衍生了很多的名方:补髓丹、胡桃丸、加味青娥丸等。

青娥丸歌诀:青娥丸用杜仲方,补骨胡桃炒共尝,肾阳虚湿腰腿弱,大蒜捣丸一副良。

二、禹功散——大禹治水理百川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中国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功散,功能行气逐水消肿,主治水停之证。本方名之禹功,是类比大禹治水之功而得名。大禹治水,以疏导为法,最终功绩卓著,天下太平,故大禹治水之功,人皆仰之。本方功能行气逐水消肿,以疏导为法(疏导二仍,用于治水)两相类比,名禹功,以示其逐水消肿之功卓越。

禹功散出自《儒门事亲》,逐水,由黑牵牛、茴香组成,具有行气消肿,逐水通便之功效,主治寒湿水疝,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方中牵牛子苦寒,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故为君药;茴香辛温,行气止痛,与牵牛相伍,增其逐水之功而无寒凝碍水之弊,二者故为臣药;姜汁调服利水和胃,故为佐药。配伍特点:牵牛子辛烈,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行水泄湿;茴香辛热温散,能暖丹田,袪小肠冷气;二药相须,共奏逐水消肿之功。运用:本方用于寒湿水疝,临床应用以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阴寒内盛者,可加桂枝、川椒、吴茱萸;气滞有寒者,合天台乌药散同用;肾阳不足者,合用肾气丸或真武汤;气滞水停者,合用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禹功散歌诀:儒门事亲禹功散,牵牛茴香一同研,行气逐水又通便,姜汁调下阳水痊。

三、失笑散——疼痛消失破涕笑

失笑散的名称来自《古今名医方论》中“失笑”者,忍俊不住而发笑。此方仅二味平易之药,竟能使疲血疼痛豁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发出笑声,故称之“失笑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吴于宣:“是方用灵脂之甘温走肝,生用则行血;蒲黄甘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阴之滞,而有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散瘀,不觉诸症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

失笑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五灵脂、蒲黄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之功效,主治瘀血停滞证。心腹刺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方中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功擅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甘平,行血消瘀,炒用并能止血,二者相须为用,为化瘀散结止痛的常用组合。调以米醋,或用黄酒冲服,乃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以加强五灵脂、蒲黄活血止痛之功,且制五灵脂气味之腥臊。配伍特点:诸药合用,药简力专,共奏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功,使瘀血得去,脉道通畅,则诸症自解。运用:本方是治疗瘀血所致多种疼痛的基础方,尤以肝经血瘀者为宜。临床应用以心腹刺痛,或妇人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为辨证要点。

失笑散歌诀:失笑灵脂与蒲黄,等分为散醋煎尝,血瘀胸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四、行军散——消暑去瘟胜瘴气

《三国演义》中叙述了几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有不少战役发生在盛暑季节。有的将领由于缺乏消暑去瘟的医学知识,致使人马多病,而造成军事上的失利。相传这暑药正是诸葛亮亲自所配的“诸葛行军散”。诸葛亮上通天文,下识地理,晓以医道、精于用兵。他创制的“诸葛行军散”,能避暑避瘟,保证军士在炎热的天气里,仍能战胜瘴气疫疠,勇猛地战斗。因为诸葛亮曾封为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故诸葛行军散又名“武侯行军散”。

行军散出自《霍乱论》,异名武侯行军散(《感证辑要》卷四)。由西牛黄、麝香、珍珠、冰片、硼砂、明雄黄、飞净、硝石、飞金等组成,具有清热开窍,辟秽解毒功用,主治解中暑之症,暑秽,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并治口疮咽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可避时疫之气。方中麝香、冰片开窍行气,辟秽化浊;牛黄清心解毒;雄黄辟秽解毒;硼砂清热解毒;硝石泻热破结;珍珠重镇安神。运用:本方是治疗暑秽痧胀的专用方剂。以吐泻腹痛,烦闷欲绝,甚则不省人事为证治要点;夏令中暑、急性胃肠炎等由感受秽浊之气所致者,均可应用。  

行军散方歌:诸葛行军痧胀方,珍珠牛麝冰雄黄,硼硝金箔共研末,窍闭神昏服之康。  

五、都梁丸——经行头疼痛如裂

宋太祖赵匡胤建都汴梁(今开封),一时太平盛世,人才荟萃。传说南方一富商的掌上明珠年方二八,患痛经症,每逢行经即腹部剧痛,甚至昏厥过去不省人事。虽遍访当地名医,疗效甚微,为了治好千金之疾,日夜兼程往京都寻找名医。适逢女儿经期,腹痛顿作,呼天唤地。正巧,一采药的老翁路过闻之,从药篓里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以沸水洗净,水煎饮用。富翁半信半疑,只好就地泡制,一煎服而痛缓,二煎服而痛止,又服数煎后,来月行经,安然无恙。富翁喜出望外,四处寻得采药老翁以重金酬谢。从此,白芷一药,在庶民百姓中广为流传,后有人先把白芷用沸水泡洗四、五遍,再等干后研末,炼蜜为丸,丸如弹子大。因“香白芷”在京都汴粱觅得,故取都梁为名,更增添了它的神奇色彩。

都梁丸出自《百选方》卷九,异名芷弹丸(《普济方》卷四十五),由香白芷(大块,择白色新洁者,先以棕刷刷去尘土,用沸汤泡洗四五遍)组成,具有祛风散寒功用,主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白芷味辛,性温。归经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本草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齿痛、小便出血,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鼻衄、刀箭金疮。”

白芷药性歌诀: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六、四磨汤——破滞降逆扶正气

相传在北宋乾德年间晋王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喜添三儿子赵德昌(后来的宋祯宗)。生得乖巧伶俐,招人喜爱,但小德昌的肚子一直不好,经常腹泻、腹胀、胃口也差。“名医”献方治病,仍无起色。一天,一银须老翁一言不发拨开人群,揭榜直奔王府而去。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只见他从葫芦中取出四包药,交御医户用钵水磨后煎煮半个时辰,让小德昌喝下。约莫两个时辰,小德昌放了一个长屁,又拉了一泡尿。连服三日后,小王子饮食正常,身体逐渐恢复,晋王大悦。老翁姓游名连俊,字长卿,湖南衡山人。此药系游翁祖传秘方。晋王见游翁精通医道,就劝期留在王府潜心研究医道。此方成为王府常用御药,后此方载入宋代医学名著《济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镜录》之中。

四磨汤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卷二,由乌药、人参、沉香、槟榔组成,功能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主治七情伤肝,上气喘息,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四磨汤行气而不耗气,有邪正兼顾之妙。用法采取浓磨温服,则力专效速,故方以四磨汤命名。方解:气上宜降之,故用槟榔、沉香;气逆宜顺之,故用乌药;加人参者,降中有升,泻中带补,恐伤其气也;大实者,仍宜枳壳。四磨汤因为是在研磨后温服,未经高温煎熬,充分保留了其挥发性成分,以求效速,所以命名为“四磨汤”。《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此方乃醒气、散气、降气、纳气,而又维护正气之方也。”

四磨汤歌诀:四磨亦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逆气,实者枳壳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七、玉女煎——观音普渡甘露水

“玉女”,有三种说法:一指古代道家称肾为“玉女”,本方可滋补肾水,故名。一指观音菩萨左有“金童”,手持净瓶,右有玉女,手持柳枝,观音用柳枝醮净瓶之水,洒于大地则清凉滋润,喻本方有滋阴降火之功。一指石膏其色白无暇,性阴寒,象征“玉女”。本方以状如“玉女”之石膏为主,既补肾水之不足,又泻胃火之有余,宛若观音大士用柳枝醮净瓶之水洒于大地一样,从而使阴虚火亢之症迅速得以平息,简单地说来,玉女代表阴,代表水,本方的作用就是滋肾、清胃,所以名“玉女煎”。

玉女煎出自《景岳全书》,由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组成,具有清脏腑热,清胃热,滋肾阴之功效,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火,故为君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故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滋养肾阴;麦门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二者共为佐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配伍特点:配伍特点是清热与滋阴共进,虚实兼治,以治实为主,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可愈。运用:本方用于胃热阴虚证,临床应用以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

玉女煎歌诀: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八、玉屏风散——珠帘约住海棠风

“玉屏风散”意为给体弱之人的增添一道坚固的挡风墙,使风邪无法侵入。古人论谓,凡用本品散风邪者当珍之如“玉”,倚之如“屏”,故名“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屏风在古代常用于室内陈设,作为挡风或遮蔽的用具,本方通过补益肺气,增强卫外功能,使表固而自汗愈,犹如挡风的屏障。 《删补名医方论》称其“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玉屏风散出自《究原方》,由防风、黄芪、白术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虚自汗证,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方中黄芪甘温,内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配伍特点:黄芪配白术,汗不外泄,外邪易难内侵;本方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运用:本方用于表虚自汗证,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为辨证要点。

玉屏风散歌诀:玉屏风散用防风,黄芪相畏效相成,白术益气更实卫,表虚自汗服之应。

九、三品一条枪——脓毒腐肉疮疡收

“三品”者,谓方中有明矾、砒石、雄黄三种主要药物,乳香有调糊作用。“一条枪”,谓本方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搓成药条,像“枪”一样插进疮孔之内,从而达到袪除腐肉,治愈瘘管之作用。故以此而命名,命名妙趣横生。

三品一条枪出自《外科正宗》,由明矾、砒石、雄黄、乳香四味药物组成,具有祛腐拔瘘效用,主治十八种痔,五漏翻花,瘰疬,疔疮,发背,脑疽。三品一条枪主要用于治疗脑疽,发背,痈毒恶疮,瘰疬赘瘤,瘘管痔疮。方用砒石蚀疮去腐,雄黄解毒杀虫,合以乳香活血消肿,明矾敛疮收口。本品有毒,不可入口。外用亦须慎用,脓腐、恶肉已脱,即应停用。临床报道尚见“三品一条枪”致死2例的报道,因医者对适应证和用量未尽掌握,造成医源性急性砷中毒,抢救无效死亡。

三品一条枪歌诀:三品一条枪外用,明矾砒石雄黄乳,研为细末搓成条,用法须慎谨当先。

十、舟车丸——顺势而下峻猛功

舟车,指船与车,泛指一切水陆交通工具,或长途旅行或旅途。“舟车丸”为泻下药,本方为诸攻逐剂中甚者,服之可使水湿之邪,从大小便迅速排出,其峻猛之势,犹如顺流之舟,下坡之车,顺势而下,使水湿之邪荡然无阻。所以叫做“舟车丸”。《成方便读》云:“此方用牵牛泻气分,大黄泻血分,协同大戟、甘遂、芫花三味大剂攻水者,水陆并行;再以青皮、陈皮、木香,通理诸气,为之先导;而以轻粉之无窍不入者助之,故无坚不破,无水不行,宜乎有舟车之名。”

舟车丸出自《景岳全书》,由牵牛子、大黄、甘遂、芫花、大戟、陈皮、青皮、木香、槟榔、轻粉组成,具有行气破泄,逐水消肿,通利二便之功效,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症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胀而坚,大小便秘,舌苔白滑腻,脉沉数有力。方中重用黑牵牛逐水消肿;大黄助牵牛荡涤肠胃,泻水泻热;甘遂、大戟、芫花攻逐积水;青皮、橘皮、木香破气散结,理气燥湿,使气行则水行;又入少量轻粉,取其走而不守,逐水通便。诸药相合,共奏逐水行气之功,使水热壅实之邪从二便排出,犹如顺流之舟,下坡之车,顺势而下,故名为“舟车丸”。运用:本方是治疗水热内壅,气机阻滞之阳水证的常用方。临床以水肿水胀,口渴腹胀,大小便秘,舌苔白滑腻,脉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使用注意:本方忌与甘草同用,孕妇忌服。。

舟车丸歌诀: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

总之,中医方剂的命名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不少方剂不仅疗效肯定,而且从名称即可了解历史背景,寓意深刻。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2.6.21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