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命名系列之七——方位之美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2-06-16 20:55 阅读量1299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医方剂命名系列之七

——方位之美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题记  

方位,方向位置,东、南、西、北为基本方位,方位词 ,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分单纯词的和合成的两类。单纯的方位词是“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里、外、中、内、旁”等。中医五脏和方位有很大关系,北方为肾、东方为肝、南方为心、西方为肺、脾居中间。

一、上,上贤读我诗

上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六书属指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用一长横作基准(界限),在上部用一短横作为指事符号,表示基准线之上。其本义为高处、上面;引申为等级或品质在上的,次序或时间在前面的,以及由低处向高处升登或从此处向彼处前进的意思。

上丹出自《元和纪用经》,由五味子、百部、菟丝子、苁蓉、杜仲、巴戟、远志、枸杞子、防风、白茯苓、蛇床子、柏子仁、山药等药物组成,具有主养五脏,补不足,秘固真元,均调二气,和畅荣卫,保神守中;久服轻身耐劳,健力能食,明目,降心火,交肾水,益精气,开心臆,安魂魄,消饮食,养胃和中;滋阴壮阳之功。主治男子绝阳,庶事不堪,女子绝阴,乃不能妊。腰膝重痛,筋骨衰败,面黑,心劳志昏,寤寐恍惚,烦愦多倦,余沥梦遗,膀胱邪气,五劳七伤,肌肉羸悴,上热下冷。

制备方法:上为末,蜜煎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20丸至30丸,食前温酒送下;不饮者,盐汤送下;春,干枣汤送下。

二、下,下视禾根土

下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六书属指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下”字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下,指低于基准线,也就是下边。其本义为位置在低处的,跟“上”相反;引申为低,又引申为由高处到低处,还引申为降下、落下等。

膈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甘草、香附、红花、枳壳组成,具有活血逐瘀,破症消结之功效。主治积聚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及肾泻、久泻由瘀血所致者。症见膈下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久泻不止。

本方证系因肝郁气结,瘀血阻滞所致。方用红花、桃仁、五灵脂、赤芍、牡丹皮、延胡索、川芎、当归活血通经,行瘀止痛;香附、乌药、枳壳调气疏肝。与血府逐瘀汤相比,本方活血祛瘀之品较多,因而逐瘀之力较强,止痛之功更好。至于本方中之甘草所以用量较重,一则是取其调和诸药,使攻中有制;二则是协助主药以缓急止痛,更好发挥其活血止痛之能。

膈下逐瘀汤歌诀:膈下逐瘀桃牡丹,当归枳壳元胡甘;赤芍乌药五灵脂,川芎红花香附煎。

三、前,前池消旧水

前字表方位的“前”本作“歬”,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古字形像坐着船前行。“前”大约产生于战国后期,本义指剪刀或用剪刀剪断。古籍中常借“前”来表示“前进”,剪刀的意思就造“剪”字表示。“前”的基本义是向面对的方向运动,引申为物体的正面。从空间顺序讲,前又由向前端运动引申为位置次序靠前的,还引申为前面未到的。从时间顺序讲,运动在前(方位)的,往往是行为发生较早的,时间次序在前的。

前胡散出自《普济方》、《杏苑生春》,由前胡、人参、赤茯苓、紫苏、陈皮、半夏曲、枳壳、、甘草、木香组成,主治①《普济方》:温饮停留肢体,时疼痛,气膈,痰热客于上焦,心下痞闷,不欲饮食,头目眩昏。②《杏苑生春》:痰气客肺,上喘气促。另外,附方一前胡散出自《中医方剂大辞典》,由前胡、赤茯苓、桂心、人参、白术、枇杷叶、芦根、甘草、厚朴组成,主治:小儿脾胃不和,见食欲呕,心胸壅闷;附方二前胡散出自《中医方剂大辞典》,由前胡、木通、大青、青竹茹、麦门冬、川升麻、玄参、黄柏、川芒消、组成,主治鼻中生疮,咽喉闭塞,及干呕头痛。

四、后,玉树后庭花

后和它的繁体字“後”原是两个不同的字。“后”本义指远古时代的君主或诸侯,后来专指君主之妻。“後”古字形用“幺”表示绳,“止”表示脚,合起来表示用绳子栓住脚,表现落后。引申指时间较晚的或次序上靠近末尾的。又引申指在反面的。汉字简化时用“後”代替了“后”。由简体文本转换为繁体文本时,要分化为“后”与“後”。后稷、后羿、后妃、皇后、王后、太后等词中的“后”仍作后,不作後;而前后、先后的后要改作後。后姓与後姓是不同的姓氏。

后七宝丸出自《家塾方》。由巴豆、丁子、大黄组成,具有下轻粉之毒之功效,主治粉毒所致口舌糜烂,饮食不下咽。用法用量:上三味,先丁子、大黄为末,别巴豆研,纳中合治,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凡服七宝丸六日、乃至七日,诘朝服此方,一服一钱,白汤下之。附注制丁子法:丁子一钱,纳粳米六七粒,别研之,悉为细末。不然粘不能末之。

后调汤出自《辨证录》,由阿胶、荆芥、白芍、当归、山茱萸、巴戟天、山药、甘草组成,有舒肝补肾之功效。主治妇人经后小腹作痛。

五、左,左肘系符归

表方位的“左”初文作“”,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其字形像左手。“左”约产生于西周,本是佐助、辅佐的意思,是“佐”的古字。后来“”的意义被“左”字取代。由左手义引申出左方、左边的事物、向左方、偏颇等义。至于在地理方位的表示上,古人习惯用“左“来表示东方,这是由于人面向南方时的感觉造成的表达习惯。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别名:回令丸(原书同卷)、萸连丸(《医学入门》卷七)、茱连丸(《医方集解》)、佐金丸(《张氏医通》卷十六)二味左金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由黄连、吴茱萸组成,具有泻肝火,行湿,开痞结之功效,主治肝火犯胃,漕杂吞酸,呕吐胁痛,筋疝痞结,霍乱转筋。

方中重用苦寒之黄连为君药,一则清心火以泻肝火,即所谓“实则泻其子",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二则清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降,如此标本兼顾,对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尤为适宜。吴茱萸辛苦而温,入肝、脾、胃、肾经,辛能入肝散肝郁,苦能降逆助黄连降逆止呕之功,温则佐制黄连之寒,使黄连无凉遏之弊,且能引领黄连入肝经,为佐药。二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泻火而不凉遏,温通而不助热,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古方选注》:“经脉循行,左升右降,药用苦辛,肃降行于升道,故曰左金。”使用注意: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呕吐吞酸属脾胃虚寒者忌用。

左金丸歌诀: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一般。

六、右,右手执绫罗

“右”的古字是又,“又”始见于甲骨文,本义即指右手,西周时分化出“右”字。甲骨文、金文中均不使用本义。甲骨文中或用为方位之右,或用为福祐之祐。 除甲骨文中几种用法外,金文还常用作佑助义,见于大量的册命铭文中。古代崇尚右,以右为上、为高、为贵,如秦阳陵虎符:“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因此右往往用于意义积极的方面,左则相反,如说意见相左,不说意见相右。

右归饮出自《景岳全书》,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组成,具有温补肾阳之功,主治肾阳不足,阳衰阴胜,腰膝瘦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咳喘,泄泻,脉弱;以及产妇虚火不归元而发热者。右归饮用六味丸之“三补”加枸杞子、炙甘草填精益气,以桂、附、杜仲温补肾阳,以达“阴中求阳”之效,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之证。方中主药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而祛寒;辅以熟地黄滋肾补精血,山茱萸、枸杞子滋肝肾,益精血;佐以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山药、甘草补中益脾。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之功效。加减本方去甘草加鹿角胶、菟丝子、当归制成丸剂,名右归丸,主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脐腹冷痛,便溏,神疲腰痛等症。

右归饮歌诀:右归饮用地药萸,附桂仲草与枸杞,气虚大加参和术,肾阳虚衰服之愈。

七、东,白水绕东城

东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东”的古字形像两头用绳索扎住的口袋,是“橐”的初文。东的常用义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引申指向东。春秋时秦晋合兵围攻东方的郑国,郑派使者游说秦穆公,不要与晋联合消灭郑国,郑国就可以作为东方道上的主人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用作“东道主”或“东道”,泛指客人的主人。

东山丸出自《名家方选》。由大黄、轻粉、竹茹、甘草、黄连、川芎、阿仙药3钱药物组成,具有解毒消肿功效,主治经年不愈毒结者。

黄连、大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血,逐瘀通经,利湿退黄;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轻粉外用杀虫,攻毒,敛疮;内服祛痰消积,逐水通便。

八、西,何时复西归

西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鸟巢,本义指鸟入巢栖息,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栖”。夕阳落下的时候,鸟纷纷归巢,所以用西来表示日落的方向。又引申指西洋,还指内容及形式属于西洋的。西洋在元明时期指中国南海以西海洋及沿海各地,明末清初以后指大西洋两岸,即欧美各国。

西黄丸,中成药名。为清热剂,由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麝香或人工麝香、乳香(醋制)、没药(醋制)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用于热毒壅结所致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等。现在应用,临床主要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及辅助治疗,改善中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药性分析,牛黄清热解毒,、麝香活血散瘀,、佐以乳香、没药消肿止痛,祛邪扶正,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西瓜膏出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是以西瓜,陈皮,生石膏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款药膏,具有清热化痰止嗽,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咳嗽多痰,痰中带血,口燥咽干等病症。

西黄化毒丹出自《疡科心得集》是由牛黄、琥珀末组成的一种处方药,主治疔疽火毒内陷,神识模糊,不省人事,胎疮(婴儿湿疹),大便不成形者。

九、南,南风知我意

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南字本义不详,在殷墟卜辞中已借用为方位词,即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引申指南方的地区或国家。又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南读nā时,用于“南无(mó)”一词,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南木香丸出自《袖珍》卷一引《圣惠》,由南木香,槟榔、麻仁、枳壳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大便秘结。制备方法:先将枳壳去瓤,每个切作4片,用不蛀皂角3寸,生姜5片,巴豆3粒(略捶碎,不去壳),用水1盏,将枳壳同煮和滚,滤去生姜、巴豆、皂角不用,只将极壳锉细,焙干为末,入前木香、槟榔、麻仁同为末,炼蜜为丸。

南极丸出自《鲁府禁方》卷一,由南星、半夏、石膏、香附、栀子等组成,主治胃中痰火气郁所致之嗳气;南朱散,别名槐花散,由赤豆、槐花、麝香组成,主治小儿斑毒不退;婴孩小儿斑疮余热不退。

十、北,鱼戏莲叶北

北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背离,引申为败走、败逃者,又引申为北方、北部地区等。北,会意字。像两人相背(请注意,是相背的)。以后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都是根据这二人相背的形象演变而来的。“北”的本义,是互相违背,“北”也是“背”字的初文,而“北”、“背”的古音相同,后来便另造“北”下从“肉(月)“的“背”字,使“北”、“背”二字区别开来,把“北”作为与“南”相反的方向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北亭丸出自《天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缩砂仁、胡椒、肉桂、厚朴、附子、川芎、当归、陈皮、干姜、甘草、青盐、北亭、白术、五味子、阿魏组成,主治脾元气弱,久积阴冷,心腹胁肋胀满刺痛,面色青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食少多伤,噫气吞酸,哕逆恶心,腹中虚鸣,大便泄利,胸膈痞塞,饮食不下,呕哕霍乱,体冷转筋,及五膈五噎,痃癖瘕聚,翻胃吐食,久痛久痢。

《医方类聚》:“治妇人男子久积虚败,壮元补血,建胃暖脾,止痰逆,消饮食,北亭丸如酸枣大,每服一丸,空心,盐汤茶洒任下,嚼破。女人一切病患,并宜服此。”

十一、中,中天悬明月

中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为象形字,一说指事字。其形体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向左飘动,方口表示中间。金文旗斿向右。小篆省掉旗斿,隶变后楷书写作“中”。原意指竖立“中”这种带旒之旗,来测定风向,表示中间,引申为内、里、中心之义,又引申为一半、中介、得当、符合等义。

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配伍特点,黄芪、升麻、柴胡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运用,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为辨证要点。

补中益气汤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纵观东西方文化,中西方最大的文化差异就是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如地标标志正好相反等等。与世界的交流就是让对方认知对方的差异的基础上和睦相处。《黄帝内经》的方向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它的标志,南代表人体上部即胸部,中医五行的火。北代表人体下部即脐部,中医五行的水。东代表人体的左部,中医的木。西代表人体的右部,中医的金。中人体的胸部以下,脐部以上的中位,代表中医五行的中。它是按照自然的规律,秋降--冬沉--春升--夏浮, 以中位运转形成古中医学论证的圆运动,表达“天人合一”思想,既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请记得四大发明指南针!我们叫指南针,西方实际叫指北针。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2.6.16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