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方剂命名系列之六
——颜色之美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宋)《约客》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唐)《劝学》
颜色是什么?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颜色是由三原色(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色料或颜料的三原色:黄、品红、青)组成的,三原色的色光以不同的比例相加,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色光,即不同的颜色组成的。红橙黄绿青蓝紫,是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色彩,其大多都来自西方的理论。中国古人对色彩的称谓,可谓花样繁多,从胭脂到天青,从粉红到黛绿,从服饰到瓷器,从绘画到刺绣,每一个颜色名称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当颜色不再局限于视觉,它便成为了一种语言。其实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以“青、赤、黄、白、黑”此五者为正色。他们不仅调配出了上百种好看的颜色,还将其应用在艺术、生活、政治、宗教等方方面面,中医方剂的命名也均在其列。
一、青——坚强希望 古朴庄重
青此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其本义是蓝色、蓝色矿石或草木的颜色,后延伸至绿色、黑色,又可形容茂盛或年少的样子。在古人五行说中,木为东方之行,木是青色的,所以青是东方之色,用“青”可以表示东方义。其义又可延伸至青绿色的草、未成熟的农作物和竹简等。《说文解字》:“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属皆从青。”青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颜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色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传统的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在我国古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在五行学说中,青色是木的一种。
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条辨》,为清热剂,由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等组成,具有养阴透热之功效,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即如吴瑭自释:“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宣泄丽解,共为君药。生地甘寒,滋阴凉血;知母苦寒质润,滋阴降火,共助鳖甲以养阴退虚热,为臣药。丹皮辛苦性凉,泄血中伏火,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养阴透热之功。配伍特点: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运用:本方用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临床应用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若暮夜早凉,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止渴;兼肺虚,加沙参、麦冬滋阴润肺。禁忌:阴虚易作动风者不宜使用。
青蒿鳖甲汤歌诀: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二、赤——热情豪放 吉祥喜庆
赤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会意字,其本义为火红色。据五行之说,南方属火,故又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又引申为指南方。而初生的婴儿全身呈红色,故叫做赤子。赤子是光着身子来到人世的,因此“赤”可引申为光着、空着、裸露、一无所有等义。红色象征热烈,故“赤”又可比喻为忠诚、纯真、专一等义,可用来象征革命。
导赤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清热剂,由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组成,具有清脏腑热,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说:“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故名导赤散。”
方中生地甘寒,凉血滋阴降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利水通淋,共为君药。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配伍特点:甘寒、苦寒相合,滋阴利水为主;滋阴不恋邪,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运用:本方用于心经火热证,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阴虚较甚,加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小便淋涩明显,加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出现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凉血止血。禁忌: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导赤散歌诀: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兼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三、黄——温暖灿烂 丰收希望
黄,象形字。甲骨文象佩璜形。上为系,下为垂穗,中间为双璜 并联状。中国古代黄色是高贵的颜色,后来增加“色情”的含义是受西方媒体和文化影响。高贵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不准使用。古代崇尚黄色,黄色常常被看作君权的象征。这首先起源于古代汉族农业文明的“敬土”思想。按中国的阴阳学说,黄色在五行中为土,这种土是在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放在五行当中,“土为尊”。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饴糖组成,重在温养脾胃,具有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功效,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熨,自汗,脉虚。《内经》曰: 肝生于左,肺生于右,心胃在上,肾处在下。左右上下,四脏居焉。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中益脾,是以建中名之焉。
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加减: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阳虚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汤建立中气,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症悉除。如寒象不明显,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行气和胃。
黄芪建中汤歌诀:小建中汤芍药多,桂草馅糖姜枣和;虚劳腹痛及心悸,和里缓急补虚卓;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四、白——端庄正直 超脱凡尘
白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白米粒,引申为像霜雪的颜色、纯洁、明亮、清楚、白色的东西等义。在汉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在古时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肃杀之秋。形容白色的雅称有金、素、霜、雪。古以秋为金,其色白,故代指白色。明快、无瑕、冰雪、圣洁,无情色,表纯洁之感,及轻松、愉悦,浓厚之白色会有壮大之感觉。
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为清热剂,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此方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故以白头翁命名此汤。
方中以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臣以黄连之苦寒,清热解毒,燥湿厚肠;黄柏泻下焦湿热,共奏燥湿止痢之效。秦皮苦寒性涩,收敛作用强,因本证有赤多白少,故用以止血,不仿芍药汤之大黄。四药并用,为热毒血痢之良方。运用:本方用于热毒痢疾,临床应用以腹痛,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禁忌:素体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白头翁汤歌诀: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五、黑——刚直坚毅 神秘高贵
黑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会意字,其本义为熏黑之色,后泛指像煤或墨的颜色。由熏黑之色引申为黑暗,由黑暗引申为秘密的、隐蔽的,由秘密的、隐蔽的引申为恶、坏、反动的。从宇宙观的角度讲,黑是宇宙的本质,即为宇宙的真实面目。寂静,严肃,无情色,神秘之感,隐秘,炫酷的颜色。如和其他颜色相配合含有集中和重心感。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由菊花、白术、青防风、桔梗、黄芩、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牡蛎(熬)、矾石、桂枝组成,具有养肝,和气,祛风之功效,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症见手足厥冷,腰膝酸软无力,食少便溏,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方之所以名黑散者,实以皂矾色黑名之,如黑虎丹、黑锡丹之例。
方中菊花秋生,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以为君;防风、细辛以袪风;人参、白术以补气;黄芩以清肺热;当归、川芎以养血;茯苓通心气而行脾湿;桔梗以和膈气;姜、桂助阳分而达四肢;牡蛎、白矾,酸敛涩收,又能化顽痰。诊断要点:手足厥冷,腰膝酸软无力,食少便溏,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临床上用于脑梗死,气血亏虚,风邪人中,舌强不灵,肢体活动障碍。
侯氏黑散歌诀:侯氏黑散金匮方,归芎苓术牡干姜;辛防参桔芩矾桂,重用甘菊降压良。
总之,中医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在人体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运用广泛。例如,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推断病位所在并根据五色入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临床脏腑用药时可依照此理论,比如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以补益脾气,玄参色黑入肾经以滋养肾阴。
许建阳
于学苑1098
202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