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命名系列之三——三谈天干数字之美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2-06-05 16:29 阅读量1054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中医方剂命名系列之三

——三谈天干数字之美

                    东方孟阳气萌动,

                    屈曲新芽破土冲。

                    万物丙然光耀照,

                    丁壮戊盛己弯躬。

                    庚替艰辛壬迢迢,

                    癸死轮回重融融。

                          许建阳题记  

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字记序符号,循环使用,天干的文字来源于古人对万物的规律总结。原始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简化后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一、万物甲生(出生)

甲,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指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即《说文解字》:“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引申为天干序位第一位的位号,后引申为居第一位等。甲,象形字。像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其上常有交错的纹路,或由鳞片连缀而成。

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条辨》,为清热剂,由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组成,具有养阴透热之功效,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原因不明的发热、各种传染病恢复期低热、慢性肾盂肾炎等阴分内热、低热不退者。

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宣泄丽解,共为君药。即如吴瑭自释:“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生地甘寒,滋阴凉血;知母苦寒质润,滋阴降火,共助鳖甲以养阴退虚热,为臣药。丹皮辛苦性凉,泄血中伏火,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养阴透热之功。配伍特点: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

青蒿鳖甲汤歌诀: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以甲字命名的中医方剂还有:鳖甲汤、三甲复脉汤和甲己化土汤等等。

二、万物乙长(生长)

乙是通用规范一级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指植物屈曲萌芽而出,后来借指天干的第二位,引申为第二等。“乙”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被借用,表示天干第二位,而且成为其最常用的义项。由于殷商时代的贵族习惯用天干字作为死后的庙号,所以甲、金文中“乙”字常用作人的称呼。此外,由“天干第二位”引申为“第二”的意思,也常与“甲”、“丙”等连用表示等级或数目。还用于指称不确定的某人。

乙癸愈蟹饮出自《张皆春眼科证治》卷二。由酒生地、玄参、盐知母、五味子、酒白芍组成。主治蟹睛证(因黑睛溃破,黄仁自溃口绽出,状如蟹眼而得名。是一种严重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穿孔、虹膜脱出),蟹睛软而平塌,来势缓而痛轻,属虚证者。

方中酒生地、玄参、盐知母滋补肝肾之阴,以降虚火;五味子、酒白芍味酸性敛,能使蟹睛渐平;酒白芍且有滋补肝胆之能。共成一剂,具有壮水制火,渐缩蟹睛之功。

以乙字命名的中医方剂还有乙丑丸、乙字化毒丸和乙癸汤。

三、万物丙然(光耀)

丙,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鱼尾,即《尔雅》:“鱼尾谓之丙。”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三位之名,由此又引申为序数第三的代称,且由于古人将干支与五行相配,“丙”属火,故又为“火”的代称。 “丙”为鱼尾的象形。西周金文曾有一种中间填满的写法,春秋时期出现另一种异体,在中间人字形的两侧添加饰笔,至战国时期楚系文字,汉代隶书分别延续了这两种构形,楷书则选择了整体性更强的前者。

清丙汤出自《医林纂要》卷十。由生地黄、木通、甘草梢、泽泻、茯苓、猪苓、白术、肉桂、黄连、金银花组成,主治小肠痈。当脐稍下偏左内痛,不可手按,其左足常屈而不能伸。

丙字独参汤出自《增订十药神书》,由人参一味,多用于大汗大下之后,及吐血、血崩、血晕诸症,惟咳嗽去之。《神农本草经》:“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亢阳所扰也。”

丙丁丸出自《续本事》卷一。由附子、川乌、当归、赤芍药、沉香、益智仁组成。功能主治生血养气,升降水火,化精补肾。上为细末,浸当归酒煮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20丸,渐加至30丸,食前、空心盐酒汤送下;妇人淡醋汤送下。

四、万物丁壮(强壮)

丁,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钉子,是“钉”的初文,后引申为壮健,又引申为人口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等。后来因为把“丁”用作“天干”的第四位;故此又另造了个以“金”旁表意,以“丁”旁表音的形声字“钉”。“丁”,原是铜锭形。金属是坚实的,故从“丁”引申出“壮健”之意,古代把成年的壮健的男子叫作“壮丁”。又引申出“人口”(如“添丁”)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如“园丁”、“庖丁”)。

丁沉透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三。由白术、香附、人参、缩砂仁、丁香、麦芽、肉豆蔻、白豆蔻、木香、青皮、甘草、半夏、藿香、厚朴、神曲、草果、沉香、陈皮组成,具有降逆和中,健脾燥湿之功效。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气,胁肋胀满,心腹绞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减少,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噫气吞酸,口苦失味。

方中丁香、沉香、半夏、藿香理气降逆,温中散寒,为主药。厚朴、砂仁、草果、白豆蔻、肉豆蔻化湿行气;香附、木香、青皮、陈皮行气散满,共为佐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健脾和中;神曲、麦檗、牛姜消食和胃,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全方共奏行气、降逆、燥湿、补脾、和胃之功。使用注意:本方药多苦温香燥,易伤津耗气,对久吐伤津、气阴两虚者,不宜单独使用。

丁沉透膈汤歌诀:恶心呕吐透膈汤,白术人参青四香;砂仁二蔻麦檗草,夏朴陈皮神曲果。

以丁字命名的中医方剂还有丁附汤、丁壬汤等等。

五、万物戊盛(茂盛)

戊,最早见于图形文字,其本义是斧钺等一类的兵器,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五位的代称,并成为此义的专用字,由此又引申为序数第五,又因其处于十天干的中间位置,因以指方位中央,也指代土。

戊字保真汤出自《增订十药神书》,由当归、生地黄、白术、黄芪、人参、赤茯苓、陈皮、赤芍药、白茯苓、厚朴、甘草组成,主治虚弱骨蒸体虚。每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五枚煎,与保和汤间服,每日一服。加减法:惊悸,加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淋浊,加萆 、乌药、猪苓、泽泻;便涩,加石苇、 蓄、木通、赤苓;遗精,加龙骨、牡蛎、莲心、莲须;燥热,加石膏、滑石、鳖甲、青蒿;盗汗,加浮小麦、牡蛎、黄 、麻黄根。

戊字保真汤歌决:参芪归地术三钱,赤白茯苓朴草兼。赤芍陈皮钱半等,味柴白芍二冬编。骨皮熟地和知柏,各一钱加姜枣煎。

加减歌:骨蒸又见悸和惊,枣远茯神柏子仁。淋浊萆乌猪泽入,遗精龙牡莲须心。小便涩要加石苇, 蓄木通共赤苓。燥热青蒿石滑鳖,麻根盗汗蛎浮 。

以戊字命名的中医方剂还有戊己汤、家秘戊己汤和戊已丸等等。

六、万物己曲(弯曲)

己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己”本意说法不一,朱骏声认为己像丝的形状,是“纪”的本字。还有人认为“己”像弋射时绑在箭或石上的丝线。“己”有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指自己,“己”音与“自”相近,于是后世又把这二字构成“自己”这个联合式合成词来广泛使用。早在甲骨文中,“己”就被假借作天干第六位的代称,又常用作帝王的庙号。“己”还有纪识、识别的意思,亦当属假借,这种意思后来写作“纪”。

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为祛湿剂,由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组成,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

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配伍特点: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防己黄芪汤歌诀:《金匮》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益气祛风又行水,表虚风水风湿康。 

以己字命名的中医方剂还有防己汤、木防己汤等等。

七、万物庚替(更替)

庚字始见于商代金文。“庚”字的本义未见于文献,颇有争议。早在甲骨文中,“庚”就已经假借作天干第七位的名称。古人将干支与五行、五方、五味及五常等相配,故“庚”又被赋予“金”、“义”等含义。农历夏至三庚数伏,所以“庚”又成为“伏天”的代称。此外“庚”还有道路、道理、年龄、更替、偿还等义,疑均为假借义。庚的构型与本义尚无定论,疑似象形字,但所像之物不明,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是会意字。根据古代五行学说,庚、辛属金,代表西方,西方是秋天的方位,主谷,上面的“干”形是草木上的果实,两边是手。合起来表示用双手摘取草木上的果实。

庚字沉香消化丸出自《增订十药神书》,由青礞石、明矾、猪牙皂角、生南星、生半夏、白茯苓、陈皮、枳壳、枳实、黄芩、薄荷叶、沉香组成,主治热嗽壅盛。

方中用沉香、陈皮、枳壳、枳实等药,以顺气、化气、行气;取半夏、南星之辛温,茯苓之淡渗,以燥治湿,即以土制水之义。语云∶见痰休治痰是也。方中唯礞石化痰为水,质重而力大,薄荷利气化痰,体轻而行速,二味为治标之药,亦轻重各得其宜。最妙是明矾皂角二味,凡水混浊,入明矾搅之,则浊者立刻转清矣。衣服污秽,以皂角洗之,则污者随涤而净矣。

八、万物辛苦(艰辛)

辛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辛”的本意是刑刀,或指罪恶。服罪的过程是艰苦的,所以有“辛苦”“辛劳”等意思。另外,使人感到刺激甚至痛苦的除了罪责和困苦之外,还有辣味的食物,所以辛还引申为葱、蒜等带刺激味道的蔬菜及辣味,双音词“辛辣”就是由此而来。早在甲骨文中,辛就被假借去表示天干第八位的名称,并同其他天干用字一样,经常用作先人的庙号,商纣王的庙号就是“帝辛”。这样,刑刀的本义便渐渐隐晦不明了。

辛夷清肺汤出自《喉症指南》卷四,为《外科正宗》卷四“辛夷清肺饮”之异名。由辛夷、黄芩、山栀、麦门冬、百合、石膏、知母、甘草、枇杷、升麻组成,具有清肺胃,解热毒之功效,主治肺热鼻内息肉,初如榴子,日后渐大,闭塞孔窍,气不宣通。

辛夷清肺汤歌诀:鼻痔辛夷清肺饮,辛草膏知栀子芩,枇杷升麻百合麦,或加羌活翘薄斟。

以辛字命名的中医方剂还有芎辛汤、辛夷汤和五辛汤。

九、万物壬重(任重)

壬是汉语常用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壬”字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九位的名称,本义不可考。“壬”由天干第九位引申为序数九的代称,九为单数最大,故“壬”又引申为盛大。“壬”又有奸佞义,当属假借,“佞”从“仁”得声,古音“壬”、“仁”同属“日”纽,音近可通。

丁壬汤出自《医林纂要探源》卷十,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生黄芪、生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活血之功效。主治对口,背疽。

方中田银花、公英、紫花地了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为君药;以羌活、独活、防风疏散表坚上下经络中之风邪为臣药;当归补血扣血,黄笑益气托毒为佐药;生甘草解毒和中为使药,诸药台用清解热毒,疏风通络、益气活血,则对口诸症自愈:因方中公英义称黄花地丁,与紫花、黄花共称二丁,又羌独活入属太阳经,属壬水,故名“丁壬汤”。

十、万物癸死(死亡)

癸是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癸是天干的第十位,也用作顺序的第十。早在甲骨文中,癸就被假借作天干第十位的名称,并由于殷人的习惯,经常用作先公先妣的庙号。所以假借义成为其常用义,而本义反倒不可考。“癸”的构型尚无定论,疑似象形字,但所像之形不明。《说文解字》许慎认为壬、癸代表冬天,字像水从四方流入地中的样子。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认为“癸”是“揆”的本字,揆是揆度、揣测之义。此义与“癸”古文字形无关。揆义的“癸”当是假借字,后加提手以区分。

癸字化毒丸出自《疮疡经验全书》,由牛黄、鹿角屑、沉香、生生乳、朱砂、雄黄、月月红、白鲜皮、乳香、穿山甲、神水、人中白、制何首乌组成。制法:上为末,用神曲末5钱,打稠糊,入药捣均为丸,如梧桐子大,另研朱砂为衣。功能主治:毒结于膀胱并肾经,内作骨痛流注,上下抽掣,时痛发块,百会、委中、涌泉等穴,或阳物腐烂不已,或阴囊肿胀作溃,或生独脚杨霉疮,或传他经,致生别病。用法用量:每早空心服15丸,晚空腹服9丸,人参汤送下;枸杞汤亦可。注意:病去药减,如余毒未尽,药不可撤,百日内勿使大劳大怒,顺时调理。

以癸字命名的中医方剂还有清癸汤、乙癸汤和资癸女贞丸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天干含阴阳五行内容,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甲乙携带着风气,丙丁携带着火气,戊己携带着湿气,庚辛携带着燥气,壬癸携带着寒气,它表明了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



                                许建阳

                    于朗麓耕耘学斋

                              2022.6.5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