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宝安沙井小聚品蚝有感
千帆齐飞春潮浪,
百艇共舞牡蛎乡;
春潮又起沙井蚝,
鹏程万里迎朝阳。
许建阳题记
牛气冲天辞旧岁,虎福生威迎新年,2022年来了,细细一算,我到深圳已经有三个年头了,几次朋友约请到沙井品尝道地的沙井耗,均未成行。
今年元旦期间,正好朋友小聚到沙井。沙井位于深圳市西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新桥街道,南靠福海街道,西为海堤,北接松岗街道,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空港新城主要辐射和服务区,广深科技走廊的关键节点。沙井兴起与陈氏家族有关。北宋末年,为避乱,陈氏经福建侯官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南宋中期,陈朝举迁入归德盐场(现在的沙井、松岗等一带)涌口里。据说这里入海河道多沙,掘井时沙很多,就取地名为沙井。
“冬月真珠蚝更多,渔姑争唱打蚝歌,纷纷龙穴洲边去,半湿去鬃在白波。”这首脍炙人口的《打蚝歌》一直流传至今。“沙井蚝”历史悠久,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养蚝”“蚝宴”,这种延绵数百年的民间风俗,孕育了岭南独特的“蚝文化”。沙井蚝民把生产蚝的过程,称为“养蚝”,养蚝是根据海潮涨退变化,而出海作业。
北宋时期,沙井便有“插竹养蚝,人工养蚝蛎”的生产习俗。到了明代,养蚝主产区慢慢地下移至沙井与东莞交界的合澜海面一带,麻涌一带(靖康)蚝业萎缩至消失,这时,蚝业主产区都集中在沙井,“归德蚝”也自然被“沙井蚝”名称所取代。据资料记载,明清时期是沙井蚝业的迅速发展时期,明末万历年间以后,沙井蚝民发明了以罐瓦陶片作附着器养蚝的新方法,寄生养蚝,方便采养,蚝业产量比宋代的“插竹养蚝”翻一番。这一时期也是沙井“蚝文化”的较快发展时期,诸如与蚝相关的渔歌、盲歌、打蚝歌、蚝歌小调等。与此同时,由于蚝売大量増多,很多蚝民都将蚝壳作为垒墙材料。步涌江氏大宗祠就是明清时期用蚝壳作砖墙建起来的,至今保存尚好。再到民国年间,沙井蚝形成了有文化内涵的蚝民生产习俗。蚝民们为图吉利,保平安,在打蚝船的船头、船尾均写上,有好兆头的对联。“贴红榜”也是蚝民们的一大习俗。每逢元宵节前,全村老少将姓名写上红榜,以示人丁兴旺,老少平安。蚝在本地方言中与“好”“豪”谐音,有“好市、富豪”之彩头,当地人逢年过节、庆典祭祀或开张大吉,少不了蚝豉、生菜、猪手这几种菜色,祈望“好市、生财、就手”遂愿。
新中国成立后,沙井蚝业社1956年被评为全国“模范合作社”,1957年被评为“全国劳模集体单位”。1958年12月,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获国务院颁发“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社长陈淦池出席北京举行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是沙井蚝民历代祖先都未曾获得过的荣誉。1965年7月,沙井蚝民以“在前进中的沙井蚝业大队”为典型事例走进北京农展馆,1966年又以“科学养蚝、稳产高产”的事例走进广东省水产展览馆,沙井蚝业大队成为了全国养蚝业的一面旗帜。
沙井的朋友介绍沙井蚝号称“女人的美容店,男人的加油站”,“沙井蚝”之所以闻名遐迩,皆因其肉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被誉为“海底牛奶”。“沙井蚝”体大肉嫩,蚝肚极薄,有“沙井蚝,玻璃肚”之说,用来佐膳,无论清蒸、酥炸或是生炒,其肉味都颇为鲜美,爽脆润滑,百食不腻。白焯鲜蚝、姜葱焖蚝、蒜蓉蒸蚝、香煎金蚝、酥炸生蚝、猪网油酿蚝豉、蛋煎蚝仔饼、砂锅粥水浸鲜蚝、加上金银菜蚝汤……。这就是由“清一色”的沙井鲜蚝,做成的标准“蚝宴”。
生蚝学名牡蛎,是一种贝壳类海产,其肉白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味道鲜美可口,被誉为“海底牛奶”。在诸多的海洋珍品中,许多人唯独钟情于牡蛎。《本草纲目》记载,牡蛎肉“多食之,能细洁皮肤,被肾壮阳,并能治虚,解丹毒”。难怪古今中外不少名人雅士都与牡蛎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资料记载,拿破仑在征战中喜食牡蛎以保持旺盛的战斗能力;中国名人宋美龄也经常食用牡蛎以保持其容颜美。西文称其为“神赐魔食”日本人则认为其为“根之源”,还有“天上地下牡蛎独尊”的赞美诗句。
宋代诗人梅尧臣,曾写过一首《食蚝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与蚝有关的诗词。“薄宦游海乡,雅闻归靖蚝。宿昔思一饱,钻灼苦未高。传闻巨浪中,碨磊如六鳌。亦复有细民,并海施竹牢。掇石种其间,冲激恣风涛。咸卤日与滋,蕃息依江皋。蚝味虽可口,所美不易遭。抛之还土人,谁能析秋毫。”
沙井是蜚声海内外的“千年蚝乡”,沙井蚝的美味更是声名远播。要了解沙井蚝,就不得不来位于宝安区沙井,品尝的一种美食——沙井蚝。
许建阳
2022年1月6日
于学苑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