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御医太医院院使——薛己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1-12-14 17:11 阅读量1286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大明御医太医院院使薛己

                    治病求本脾胃措,

                    务滋化源命门火。

                    太后消渴御医治,

                    勤耕著述贡献多。

                          许建阳题记  

薛己(1487~1559) 字新甫,号立斋,中国明代医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父薛铠曾为太医院医士,以子已故赠院使。薛己自幼继承家训 ,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治疾多奇中,名著一时。原为疡医,后以内科擅名。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钱乙等影响最大,薛氏勤于著述。

一、太后消渴御医疗

薛己年幼时继承家学,从其父学医业,是一位临床大家。于内、外、妇、儿、口齿、骨伤诸科,无不擅长,且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可谓博学多才。在正德年间,被选为御医,选拔南京院判。正德元年,补为太医院院士。正德十六年,随嘉靖皇帝入京。嘉靖七年,皇太后蒋氏有消渴之状,薛己以凉瓜(苦瓜)、山药等配伍入药,辅以玉竹、葛根煎之,尽收奇效。帝大悦,为其母加尊号慈仁。

二、治病求本重脾胃

当时,医家多重视寒凉降火,克伐生气,产生流弊。薛氏根据前人的经验及自己的潜心研究,自立一家之言,融东垣脾胃之说及王冰、钱乙肾命水火之说于一炉,重视先后二天的辨证,治疗用药倡导温补,对后世温补学派的产生与形成,颇有启发。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求疾病之本,对于火衰土弱的虚寒证,又指出可以补火生土,强调了肾命对脾胃的温养作用,发东垣所未发。

三、勤于著述贡献多

薛己一生不仅以临证疗效卓著称世,且勤于著述,大体分为3类:1、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记述各科临证验案内容的薛氏自己的著述,如《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和《正体类要》等;2、校注和增补的著作,《妇人良方大全》、《小儿药证直诀》和《明医杂著》等;3、纯属校刊性质。有《十四经发挥》、《本草发挥》和《痈疽神秘验方》等。

综上所述,薛氏强调虛损之症,必须重视对肝、脾、肾三脏的调治,而三者之间以脾土为关键。这种治病求本,务滋化源之法,对金、元以来的寒凉克伐流弊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也对明代以后医家对杂病治虛多用温补之法奠定了基础。

                                         许建阳

                                    2021-12-14

                                    于学苑1098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