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得文章照后尘 重兴针灸集大成
——滑寿
研读素难十四经,
吟诗采药行云际。
金针普渡千万家,
遍尝百草悬壶济。
许建阳题记
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晚号撄宁生,元代医学家,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勤于著述,先后撰有《读素问钞》、《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难经本义》和《麻疹全书》等。
一、攻读医籍 悬壶济世
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通经史诸家。先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名医王居中学医。研读《素问》、《难经》,颇有心得,遂著成《读素问钞》和《难经本义》二书。继之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诸家之说,融会贯通,深有造诣。后来又随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学习针法,亦尽得其传,而学术亦更臻全面,自是贯通古今,学日益进。滑氏于辨证施治,独具卓识,承继金代名医成就,而又多独出心裁。首次提出麻疹病口腔黏膜斑点,WHO一致公认并命名为“滑氏斑”。其擅长带下医、针灸、麻疹、经脉、养生等各个门类。
二、研究经典 学术阐发
滑氏对《素问》《难经》进行整理阐发,将《素问》分为脏象、经度、脉候、病能等l2类研读,这较之按篇诵习原著,无疑是方法上的一大改进。对《难经》一书,他首先明确其学说的渊源,对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意义,以及三焦、命门问题等,都提出独创性见解,并结合名家注释,对《难经》予以全面阐述。他又采集《灵枢》之《经脉》《本输》及《素问·骨空论》等资料,汇成《十四经发挥》一书,既有绘图以示意,又有注释以析义,其纲目之张举,足为学者出入之向导。
三、力挽狂澜 重兴针灸
滑氏对经络悉心研究,取《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的理论,于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十四经发挥》,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成十四经。滑氏在针灸之道湮而不彰,经络之学已被忽视之世,力挽狂澜,使针灸又得盛于元代,并为后世针灸医家的规范。滑寿是我国针灸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医家,对振兴与推动我国针灸学的繁荣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代承淡安先生,于1935年从国外觅得之失传已久的《十四经发挥》古本并详加校注。对中国乃至国际针灸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四、文人风骨 采药行云
滑寿不仅医术卓绝,而且还有文人风骨,与当时的名儒们都有交往。据《乾隆余姚志·艺文》记载,宋僖曾赠诗曰:“滑公江海客,频到贺家溪。采药行云际,吟诗过水西。”据《绍兴府志》记载,滑寿可能是刘基(刘伯温)的哥哥,刘基曾到余姚看望滑寿,劝其弃医从官,滑寿重视气节,以元朝遗老自居,无效回京。洪武八年四月,刘基病逝,滑寿赋《望卷悲》十章,采办祭祀所需的蒿草赴京奔丧。滑寿为刘基之同母异父的兄弟是有实据的。
五、遍尝百草 普济千家
滑寿是继金元四大家之后的又一位大医学家,堪称元王朝统一后的第一医家。他在医学上颇有成就,尤其对针灸学发展有突出贡献,推动了针灸学在元代的繁荣兴盛。明代著名医学家孙一奎盛赞其“技艺之精不下丹溪”。我国针灸学一代宗师承淡安先生曾说:“针灸得盛于元代,滑氏之功也。”后人为了纪念滑寿功绩,在余姚城内北滨江路建造了滑寿亭,亭内悬挂“滑寿亭”匾。朝南两柱有楹联:“继神农遍尝百草,承仲景普济千家。”朝北两柱也有楹联:“杏林独秀闻天下,桃李争妍满古城。”
总之,滑寿是元代的大医学家,对我国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永远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上闪耀着光芒。滑寿留存的诗云:“尚想词垣应奉辰,汉廷曾诏贾生频。如今埋骨秋江上,留得文章照后尘。”
许建阳
2021-9-24
于学苑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