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书》酿《酒》乌程乡——北宋医学家朱肱
经络循行辨病位,
脉证合参识病类,
著书酿酒乌程乡,
正病名以重四维。
许建阳题记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北宋医学家,吴兴(今浙江湖州)。历任雄州防御推官、知邓州录事、奉议郎,故后人亦称“朱奉议”。无意为官,退而酿酒着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于达州,次年还为朝奉郎提点洞霄宫。曾著《伤寒百问》(后更名为《南阳活人书》),《北山酒经》等。前为分类论述《伤寒论》的重要著作,后为酿酒全书。
一、经络循行辨病位
朱氏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由于朱氏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来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这就是《伤寒论》的“经络说”。朱氏不仅用“经络说”解释单个症状发生的机理,也以之解释由多个症状组成的证候的机理,推动了仲景学说的发展。
二、脉证合参辨病性
朱氏在分经辨证以定病位的同时,又十分重视病证的定性问题。他强调表里虚实阴阳是伤寒辨证的大纲,尤其是阴阳两纲最为重要。因为对一个病证分清了阴阳,就明确了病机性质和治疗的大方向,方向对头虽不中不远矣;方向错了就根本错了。他强调:“治伤寒先须识脉,若不识脉,则表里不分,虚实不辨。”主张脉证合参,是符合仲景“平脉辨证”精神的。
三、正病名以辨病证
朱氏认为:“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于风烛。”他所论述正病名的问题,实际上强调了病证的鉴别诊断。注意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通过辨病以达到辨证的目的。书中详论了伤寒与伤风、热病等病的鉴别诊断。而寒温有异则是后世温热学派加以探讨和发扬的内容。由此也可以看出,朱氏对寒温异趣,早具卓识。
四、论方药补其不足
朱氏认为《伤寒论》不能包罗万有,治一切疾病。在其书中提出一百个问题详论有关伤寒脉证治法之后,又别开生面,以方类证,详述方药的加减之法。主张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强调方药要灵活加减,以药合病,如执方疗病,必定陷于“学方三年,无病可医,疗病三年,无方可治”的困境。朱氏主要是着眼病机增损方药高人之处。
五、著书酿酒乌程乡
湖州是著名的茶乡,陆羽《茶经》的诞生地。乌程(今湖州)出美酒,中国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在酣醉高歌中赞许过乌程美酒。湖州是宋代酿酒发达的地区之一。酿酒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品种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朱氏著《北山酒经》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北宋以前传统的酿酒工艺, 从其内容上看, 说明了当时在制曲技术和酿酒方法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评价《南阳活人书》:“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
许建阳
2021-9-3
于学苑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