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病入膏肓”话医缓

许建阳医生 发布于2021-08-10 15:06 阅读量6776

本文由许建阳原创

从成语“病入膏肓”话医缓

重病梦靥晋景公,

鬼魅魍魉呈猖狂。

躲避膏上肓之下,

艾灸膏肓身体壮。

许建阳题记 

医缓(生卒年不详),中国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家。其姓不详,名缓,因以医职,人称医缓。曾为晋景公治病,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病重不治。

晋景公是当时晋国的君主。由于自己有病,梦见一个恶鬼,吓醒之后,便把巫师召来,结果这位巫师说出的情况与他梦中所见完全相符。晋景公的病很快就加重了,于是派人去秦国求医。秦国的国君便派医缓去给他治病。在医缓到达晋国之前,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病显现为两个小童子。其中一个说道:“医缓他可是个良医啊,我怕他会伤害我们,怎样才能逃脱呢?”另一个说:“只要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缓到了晋国,为景公看过病后,便对他说:“你这病是不能治了。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里是不能用攻伐方法的,而且药力也不能深入到那样的地方去。实在是治不了啦”。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死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这就便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著名典故,并被凝聚为“病入膏肓”的成语流传至今。

另外,人体背部的膏肓穴,却可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针灸歌赋:“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百劳是督脉大椎穴(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的别名。膏肓即膏肓穴(在第四、五胸椎间旁开三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由此可见,膏肓穴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是非常广泛而且疗效非常显著的。

许建阳

2021-8-10

于学苑1098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