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中叶,欧洲科学家朗伯最先提出体重指数的概念. 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旨在评估一个人的体内脂肪与患病风险。肥胖国际通用衡量指标即是体重指数,也称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平方(m²)),对于亚洲人群,18.5≤BMI≤24.0为正常体重范围,24.0kg/m²≤BMI≤27.5kg/m²为体重超重,BMI介于27.5~32.5kg/m²,为I度肥胖,32.5~37.5kg/m²为II度肥胖,超过37.5kg/m²,即为III度肥胖。
BMI越高,死亡率也随之升高,香港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BMI=23.7kg/m²时,人群死亡率最低;日本国内流行病学统计表明,当BMI升高至24.9kg/m²,高血压罹患风险升高了3倍,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BMI指数增高,除了会导致体重超重,身体肥胖之外,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也会随之上升,而超重和肥胖又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200种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即使小幅度减重也能改善这些共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