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后冷敷、热敷、按摩?做错后悔!

黄国义医生 发布于2019-05-18 16:52 阅读量6615

本文由黄国义原创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运动、走路上鞋楼梯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崴脚了,而冷敷和热敷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缓解伤痛的一种方法,那么崴脚后冷敷还是热敷呢?


电视上常常见到:当运动员在意外扭伤后,队医拿着喷雾剂朝伤处喷,或拿袋子敷在伤处。这是在对扭伤处进行物理降温。喷雾剂喷出来的东西是有冷却降温作用的化学药剂,接触后可从液态蒸发成气态,吸走局部热量,让受伤部位迅速降温。而那袋子便是冰袋,通过冰敷来降低温度。

一、崴脚初期:冷敷

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冰敷,因为冰敷有局部降温作用,能刺激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冰敷不是直接把冰搁在脚踝就了事,而是要先把受伤的踝部用纱布包扎好,再用柔软、防水的材料(如塑料袋、橡胶手套等)包住冰块,帮受伤部位降温。可以在扭伤后立即进行冰敷,每次约敷30分钟到1小时,每隔4个小时冰敷一次或根据伤情自行决定时长。

脚踝扭伤后,用红花油、活络油、云南白药等药油涂抹受伤部位也是人们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实际上,这样做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类药油常含活血成分,在扭伤早期,可能加重出血,导致瘀血扩散、组织水肿加重。

崴脚之后的24小时或48小时以内属于损伤的急性期,(到底是24小时还是48小时视损伤程度而定,红肿热痛感是否消失可作为参考)应选择冷敷,这样能降低血液循环,抑制肿胀,缓解疼痛。

小贴士:

如果没有专门的冰袋怎么办呢?

可以买一瓶冰镇水,倒在塑料袋里当冰袋用;没有合适的塑料袋可以直接倒在毛巾或者手绢的上面,浸凉了之后直接冰敷。

二、热敷:红肿热痛基本消热敷可促使肿胀部位的血液循环顺畅,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患处瘀血和渗出液的吸收,有效缓解疼痛。

崴脚24小时或48小时之后,脚踝损伤最初的红肿热痛感消失,便可以用热毛巾热敷了,每天2~3次,每次约20分钟。



注意事项:

1、在崴脚后的24小时内,切忌用粗暴的手法进行揉捏按摩,这样会导致毛细血管出血加重,使脚踝在之后肿胀情况加重,更加不利于恢复。 如果要进行按摩,需要在脚扭伤后的24小时之后再进行,并且按摩的手法一定要专业、轻柔。

2、如果受伤部位有伤口,就不要敷了,如果有骨折等情况,请及时就医,避免留下后患。

合理处理脚伤:

24小时内减少活动,抬高伤脚,继续冷敷,直至出血停止。

判断依据原则上是以伤后24小时为界限,还可以参考下面几点:

1、疼痛和肿胀趋于稳定,不再继续加重;

2、是抬高和放低患脚时胀的感觉差别不大;

3、伤处皮肤的温度由略微高于正常部分,变成相当差不多,这些都可作为出血停止的依据。

适当运动:

崴脚24小时后,一般情况下肿胀会有所缓解,并且一般不会继续扩大。此时可以使用热敷或一些活血化瘀的膏药、喷雾剂或软膏涂抹配合治疗。

适当活动,但是不要做剧烈活动,也不要做引起剧痛的活动,待伤势逐渐好转,再增加活动量,一般情况下3~4天既有好转。

总   结

崴脚后,首先判断伤势是否严重,如果不严重可自行处理,否则需立即就医

崴脚初期(肿胀期),采用冰敷,切忌不能按摩患处。

肿胀消退期,采用热敷,可适当辅以按摩。

肿胀消退后,视情况活动患肢进行恢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