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拇外翻是如何得的?
少有生下来就有拇外翻的人,最少到十几岁以后,更多是在五十岁以后才出现拇外翻,或者说才有些不适,才被患“发现”,发现自己长了个大“脚骨根”,得了“大脚趾”病,得了“拇囊炎”等,拇外翻是由于不对的足部生物力学导致的结构异常,拇外翻的拇趾走路时是用不上力的,这个大拇趾失去功能了。
拇外翻多数有遗传倾向性,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拇外翻患者多数存在一些解剖学上易感因素,或生物力学上的异常,在长期异常的力作用下,拇趾逐渐外翻了、失能了,并进一步损害其他脚及下肢等解剖结构。
最常见的解剖异常是腓肠肌(小腿肚)过紧张,这是由于人类从四足到站立后双足行走的进化过程中残存的未完美进化到问题,四足动物足跟是不着地的,跟腱、小腿肚是短的,但人类站立起来后就需要足跟着地来行走了,但当今人群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足跟虽然着地了,但跟腱、小腿肚还是相对短一些,所以这种情况下要想足跟着地使上劲,脚就要向内翻(医学叫足外翻)才能就和着足跟着地,这样就导致跟骨外翻了,正常由跟骨、大脚趾、小脚趾三点组成的平衡打破了,足跟偏向了外侧小脚趾,这好比三条腿的凳子,由于跟骨这条腿的偏斜,导致了大脚趾受力方向出现了偏差,反到使不上力了,而且还被迫向其他方向移位,这是就发生拇外翻了,拇趾被跟骨、被小腿肚害惨了。
还有一种常见的解剖异常,同样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进化的不完全的问题,猴子的前后脚都可以抓握物体,但当人站立起来后,脚的抓握功能就逐渐退化了,变成了能独自乘载全身重量的稳定结构,但仍有部分人群残存第一跖趾过度活动的现象,这个部位位于足内侧的脚面,医学名词是第一跖楔关节,这个部位的松弛同样导致足这个三条腿的凳子,拇趾这条腿失能偏斜,并进而导致跟骨外翻,足内翻,平足症,直到一些列下肢力学异常导致的骨与关节损伤。
上述这两种解剖易感因素是最常见的导致拇外翻原因,也是治疗的出发点,还有一些解剖易感因素,不如大脚趾、第一跖骨的长短异常、关节形态异常、伸屈肌肉力量不平衡、神经肌肉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