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为没胃口,老生病怎么办?

庄娟娟医生 发布于2021-07-21 15:24 阅读量2630

本文由庄娟娟原创

      三伏天里南方雨水较多,天地间湿气弥漫,加上正值长夏,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而“脾喜燥恶湿”,因此近期很多孩子没有胃口,腹胀,腹泻,咳嗽,容易生病,而且一生病很难好,为什么呢?中医认为“湿性黏滞”,任何病与湿相合,如油入面,病变得缠绵而难愈。总之“体内湿气少,得病也容易好。”因而祛湿是长夏这段时间养生治未病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湿气从何而来?为什么容易生湿呢?这要从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谈起:


1.多食瓜果和生冷食物

      俗话病从口入,夏季正是水果丰收的时候,少食常温瓜果,可以生津解渴,多食则容易伤胃阳脾阳,脾胃运化不开,寒湿内生,很容易腹泻、腹胀,纳差等。


u=3031855085,1206148170&fm=15&fmt=auto&gp=0.jpg


2.多饮液态奶和奶制品

       南方湿热,不适合常喝牛奶等奶制品,尤其素体脾胃虚寒的人,喝牛奶后容易得表湿,或运化不开而腹泻。


      因此,忌口是关键!!!!忌口什么呢?首先是容易生湿的,如牛奶、水果、肥腻的食物等;其次是太热性的,如鸡肉、乳鸽、羊肉等。


3.久待空调房内,一整天不出汗

      空调很多人都离不开空调,恨不得24小时待在空调房,殊不知夏日里需要出点汗,「使气得泻」,才能褒身心安泰。


     夏日里不出汗的人,容易出现没胃口、脘腹胀满、舌面水样滑苔等寒湿内生的症状,嘴里水汪汪的。这一点,每个人可以亲身验证。


    那么,如何清理体内湿气?


   减少身体里的湿,要分两路,表湿重在宣肺化湿,里湿重在健脾祛湿。


1.祛表湿:先捏脊,再灸身柱穴

表湿是湿邪影响上焦、苗窍、皮肤等身体偏上、偏表的位置。怎么判断表有湿呢?


典型的症状是①手自温,即手心手背温度一致,且远离身体的手指温度高于手心。


其他症状,如《黄帝内经》所讲:「因于湿,首如裹。」湿邪犯头面部,可以出现②头上像裹着湿漉漉的毛巾一样难受。


脾胃主四肢、肌肉,湿犯其表,起病之初就可以有③四肢肌肉酸痛等症状。


表湿存在,还有⑤其他辅助判断的症状:口不渴、小便不利、嘴巴淡、晨起手指有点胀、面色黄、腰痛、发热时可见「身热不扬」等。


能清楚地判断表湿存在,之后的处理方法就很简单了:先捏脊,再艾灸身柱。

u=3209902815,1791077819&fm=26&fmt=auto&gp=0.jpg


      身柱靠近肺俞,灸身柱,宣肺的效果好。吴鞠通讲:「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宣肺来除湿的,除在上、在表的湿。


     捏脊的方法很简单,首先方向都是从下往上捏,从尾闾骨捏到大椎,成人小孩都可以捏。前面三次都是只捏不提,第四次开始,捏到身柱时开始轻轻提拉几下,一直提拉到大椎。力道多重呢?以被捏的人能微微出汗为度,别出大汗。出大汗,表湿反而不容易去掉。


2.祛里湿:艾灸中脘或神阙

湿还有里湿,里湿是湿邪内生,影响脾胃、肠道。


证多见①腹泻、②腹胀、③没胃口,多数人④手足不自温,甚至是手足凉的。


里湿,多可直接艾灸中脘或肚脐改善。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80303_dd6be1d17b7b40bf92460b09df8e2f88.jp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日常预防里湿,推荐双灸足三里,补脾胃之气,增强脾胃运化,食疗方面,山药、扁豆、淮山、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等都是不错的祛湿佳品,可以在家食疗。


        不过孩子体质易寒易热,如果宝宝喉咙痛,溃疡,流黄涕等症状就不适合做艾灸,可以直接用手法代替艾灸,家长们不确定还是要让医生来判断哦!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