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堵塞不舒服,真的是耳屎堵住吗?

陈其国医生 发布于2023-04-10 21:32 阅读量2119

本文由陈其国原创

朵堵塞不舒服,很多人都经历过,以为是耳屎堵住了,拿起耳勺就往耳朵里挖。

当一大块耳屎出来后,耳朵舒服多了,整个人一下释然,成就感满满的。


可是,有时想象中的大耳屎并没有出现,给医生看了耳朵里啥都没有,但耳朵还是有堵塞感、不舒服,整个人都不在状态,到底是怎么了?

原来他们得了一种特殊的病。

???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通俗地说是中耳腔里出现负压甚至“长(zhang)水”了。

▲耳朵也会“长(zhang)水”

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渗出液,亦可为粘液

▲典型的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内陷,可见积液线

闷胀感堵塞感听力减退耳鸣最常见症状。

常发生于感冒、爬高山、潜水、坐飞机后,有些人坐高铁或者开车经过隧道也会诱发,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有啥不舒服?

1. 耳朵堵塞感、听力下降:

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是这样不舒服来就诊的。

这种不舒服就像耳朵隔着一层东西一样,部分患者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

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2. 耳痛:

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大部分患者是不痛的。

3. 耳鸣

多为嗡嗡声、流水声等低调音,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病   因

人的耳朵和鼻子后端(鼻咽)有一咽鼓管相连,中耳的分泌物等可经此通道排出至鼻咽,防止中耳感染。

鼻腔、鼻咽有炎症时,亦可逆行至中耳,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儿童容易患分泌性中耳炎,是因为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直、宽、平,表面活性物质少,肌肉薄弱,弹性差,以及儿童容易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咽口。

▲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导致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因素、免疫反应因素是常见病因,急性鼻炎(即俗称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窦炎最常见,坐飞机、潜水、爬高山等气压亦可以引起此病,临床称为气压性中耳炎。

另外,在成人,40岁以上,单侧反复分泌性中耳炎,一定要检查鼻咽部,以排除鼻咽癌的可能,尤其广东人

鼻咽癌并发的分泌性中耳炎的误诊率很高,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基层医院有30%左右的患者被误诊或者漏诊。

▲该患者因为“左耳堵塞感”来就诊,鼻内镜下可见鼻咽部肿物,病理证实是鼻咽癌。

所以看病时,医生除了给患者检查耳朵,可能还做个鼻内镜看看鼻咽部才放心。

有些患者对医生要检查鼻子非常不解,甚至投诉医生。

患者觉得“我是来看耳朵的,为啥要给我检查鼻子”,这是医患沟通不到位所致。

辅助检查

1. 纯音测听可见典型的传导性聋:

▲典型的传导性聋

2. 声导抗检查可表现为“B”型或“C”型图:

▲声导抗显示鼓室图负压或者有“积液”

如何治疗?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

1.

改善中耳通气: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如无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可采用捏鼻闭口鼓气法按压耳屏法,使外耳道内高低压交替出现,改善咽鼓管的通气。

捏鼻闭口鼓气法

按压耳屏法

2.

保持鼻腔通畅

有鼻炎时,可使用1%麻黄素溶液滴鼻(应用不超过1周),消除鼻粘膜炎症和水肿以缓解鼻塞、恢复咽鼓管的通气功能,使新鲜空气进入中耳。

有鼻涕时,擤干净鼻涕,注意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单手法:食指按住一侧鼻翼,用鼻腔的压力让鼻涕从另外一侧擤出来。

▲回吸法:嘴巴闭上,用手轻轻按压一侧的鼻孔,用鼻子吸气的方法,将鼻涕从后鼻孔回吸到鼻咽部,之后用口咯出;之后用同样的方法抽吸另一侧鼻子。

3.

药物治疗

如果通过改善中耳通气等方法还不能缓解,可以考虑药物治疗,酌情使用激素,可快速缓解咽鼓管粘膜的充血水肿状态,必要时加用促排药物如桉柠蒎等,促进咽鼓管里的分泌物排出。

合并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二、

外科治疗

1.

鼓膜穿刺抽液:

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

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穿刺抽液后的鼓膜

抽出鼓室积液的瞬间,大部分患者一下子耳朵堵塞感就没有了,但可能过几天又复发,必要时可重复穿刺。

2.

鼓膜切开术:

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

鼓室置管术:

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或者头部肿瘤放疗治疗后,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

▲在鼓膜上放置通风管

4.

手术治疗原发病灶:

部分患者因腺样体肥大、鼻甲肥大、鼻息肉、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等阻塞咽鼓管咽口,应行手术治疗,解除堵塞咽鼓管的病灶。

如何预防?

1.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

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有利于预防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同时加强科普教育,提高老百姓对本病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

2. 预防本病的发生

在坐飞机升降压力差较大时,嚼口香糖、做吞咽或捏鼻鼓气动作,下飞机后如仍有堵塞感不适,及时药物干预。

3.及时处理?

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波及咽鼓管时,及时热敷鼻子及应用药物,使鼻子、咽鼓管通畅,新鲜空气进入中耳,使耳内渗出及时吸收。

“艺多不压身”,掌握这些科普技能,

不管坐飞机,还是上山下海,

压力变化再大,耳朵再怎么不舒服,

亦可以从容面对!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