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7月28日是第12个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宣传主题是:让肝炎防治服务更贴近你我。今天陈甜医生来谈谈乙肝的防治历程。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占了全世界乙肝患者的三分之一,人群中每十个人就有1个人有乙肝。
在30多年前,乙肝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因为得了乙肝似乎只能坐等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乙肝已成为一个可防、可治的普通慢性病。
乙肝可母婴阻断
曾经很多乙肝妈妈不敢怀孕生子,担心乙肝会“遗传”给孩子。其实,她们的担心很有道理,确实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妈妈是乙肝,生的几个孩子无一幸免,特别是1992年前出生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母婴传播是乙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而我国最早的乙肝疫苗始于1985年,且并未普及,1992年乙肝疫苗才纳入新生儿的计划免疫。2005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完全免费,乙肝的发病率下降了3倍余。
但是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单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成功率在87.8%。
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母亲,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的阻断方法,仍有6%-11%的失败率。
2015年慢乙肝防治指南开始建议对于高病毒载量的乙肝孕妈在孕中晚期加用口服抗病毒药后,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现如今规范的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可达99%。
2021年国新办关于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的报告指出:国内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已降低至1%以下,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乙肝可治,部分可临床治愈
1990年以前,治疗慢乙肝的药物只有保肝药,并没有抗病毒药,因此只能治标不治本,很多乙肝患者的结局也只能是乙肝的三部曲。
自1991年起,干扰素开始用于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但是价格高昂,使用麻烦,隔一天就要注射一次,绝大数乙肝患者都只能望而却步。
1995年开始才有了一个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虽然在今天看来它的抗病毒疗效不强且耐药率高(服用五年,有50%左右的患者吃着药就不管用了),但是在当时它却是慢乙肝治疗的里程碑。
拉米夫定价格一个月几百块,大多数家庭可接受,长期服用可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缓病情的进展。因为它的出现,肝硬化、肝癌的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2004年以后,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长效干扰素、丙酚替诺福韦、艾米替诺福韦先后在我国上市,为慢乙肝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目前慢乙肝治疗的一线口服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它们有着强效的抗病毒作用及很高的安全性、极低的耐药率,绝大多数乙肝患者通过长期而规范的服用都能很好的控制病情。
目前一线的注射类抗病毒药是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在干扰素优势人群中,长效干扰素联合一线口服抗病毒药,慢乙肝的临床治愈可达30%左右。因此,乙肝的治愈在今天不再是梦。
长期规范治疗,大大降低肝癌的发生
干扰素的非优势人群即使无法获得临床治愈,但是HBV-DNA的转阴、肝功的复常是绝大多数乙肝患者通过长期规律的治疗都是可以实现的。只要HBV-DNA转阴、肝功复常了,那乙肝的病情就稳定了,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了。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集采药物政策的出台,一个月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也就十块钱左右,不足一份盒饭的价格,在今天所有国人都能医得起乙肝这个病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同时不得不说,乙肝患者能生活在今天的中国,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在今天乙肝可防可治可避免重症化,乙肝患者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