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究竟应该怎样“捂”

龙友红医生 发布于2019-02-19 15:43 阅读量6106

本文由龙友红原创

84902812.jpg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暖花开,寒气渐退,阳气渐升,容易出现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情况,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究竟应该怎样“捂”呢?

“春季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天气变化无常,尤其是早晚与日间温差悬殊,此时机体的调节功能远远比不上天气变化的脚步,稍不注意,疾病就会趁虚而入找上你。“捂”也讲究三因制宜,意思就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一、因时:首先关注气温,对于大多数老年人及体弱者而言,气温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低于15℃还是要捂。其次关注捂的时机,春季冷空气较多,在冷空气来临之后春捂再捂发病几率大大提高,春季需要重点关注天气预报,在冷空气来临之前的1—2天就该捂了,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再次就是捂的持续时间,当日夜温差大于 8℃即是一个信号,意味着此时应该捂。

微信图片_20190219143257.jpg

二、因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特点完全不同,“我在南方露着腰,你在北方裹着貂”,南方需要根据气温变化提前酌情增添或减少衣物,而北方则要一直捂到气温稳定,春寒完全消失。

b26ec8ec341a210d52677b9cec2b344854346.jpg     

三、因人: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需要科学的“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朋友,南方春季雨水多,湿气重,气温变化大容易导致血压忽高忽低,诱发心脏病。儿童及体弱者容易出现肺系疾病,感冒发烧尤为常见。不同体质人群“捂”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的人群尤为需要注意。

运动.jpg

“捂”的重点,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捂下身。由于人体的下肢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要比上半身差,更容易遭到春季风寒的侵袭,使寒气多自下而生。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遵照传统养生“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老年朋友,更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爱美的女性尽量不要过早换裙装,这样会增加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疾病的发生。二是捂头,头为诸阳之会,“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最后再总结一句,过犹不及,重点是三因制宜,体质不同,“捂”的方法也不同。

1454293735812999.jpg

专家出诊信息:龙友红副主任医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治未病中心负责人,对于慢性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失眠眩晕等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辨证,擅长于对体质偏颇人群进行调补养生,对亚健康状态、病前状态、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

每周一、三下午,周四、周六上午在西院区中医科门诊一诊室出诊(节假日另行安排)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