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 (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引起的日间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
失眠根据病程分为:短期失眠(病程<3个月)和慢性失眠 (病程≥3个月)。有些患者失眠症状反复出现,应按照每次出现失眠持续的时间来判定是否属于慢性失眠。
睡前小贴士:
1、睡前4~6 h内避免接触咖啡、浓茶或吸烟等兴奋性物质;
2、睡前不要饮酒,特别是不能利用酒精帮助入睡;
3、每日规律、适量的体育锻炼,睡前3~4 h内应避免剧烈运动;
4、睡前不宜暴饮暴食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5、睡前1 h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刊和影视节目;
6、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适宜的光线及温度;
7、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规律的生活节奏是消除失眠的前提条件。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病机主要为阴阳不和,阴虚不能纳阳,阳盛不得入阴,阴阳失交,故以调和阴阳为总的治则。中医治疗失眠经验丰富,简单实用,副作用少,疗效确切,治疗手段繁多,汤药和外治法都是很好的选择。
外治法:
耳穴压豆:耳部为宗脉之所聚,耳穴中的神门、皮质下、肾、心均可治疗失眠,尤其是慢性慢性顽固性失眠效果理想。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涌泉、神阙等穴位有助于睡眠,神阙即肚脐,涌泉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艾灸:“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虚证和寒证,可以灸百会和涌泉。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中药足浴:足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足部有丰富的穴位,药物和热力可通过经络传导,达到调和阴阳,使得阴阳平衡,改善睡眠。
一般睡前30分钟,水温40°左右为宜,现代研究表明鸡血藤、夏枯草、花生叶、黄精、朱砂、远志、龙骨、牡蛎、珍珠母、丹参、百合、麦冬、栀子、夜交藤、柴胡、白芍、川芎、甘草、石菖蒲等中药对失眠有明显的疗效。可选取适当的中草药煎煮足浴。
中药药枕:中药药枕可以醒神,改善循环等作用,常用的中药有菊花、决明子、合欢、夜交藤,远志、茯神等,将中药打粉制成药枕,可以安神定志。
内治法:主要为汤药,根据失眠病因病机,主要是调和阴阳,强调三因制宜,辨证论治,证型大致可分为: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等。强调个性化制定方剂。
专家出诊信息:龙友红副主任医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治未病中心负责人,对于慢性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失眠眩晕等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辨证,擅长于对体质偏颇人群进行调补养生,对亚健康状态、病前状态、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
每周一、三下午,周四、周六上午在西院区中医科门诊一诊室出诊(节假日另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