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当注意滋阴化湿

林斌医生 发布于2019-06-21 17:02 阅读量7583

本文由林斌原创

         


1.jpg

       肝性脑病(HE)又称肝昏迷,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是肝病终末期的常见临床表现。氨中毒学说是目前引起肝昏迷一系列病生理变化为主要学说。慢性肝病患者一旦出现肝昏迷,3年生存率不到25%,即使存活的患者也生活质量极差。本人救治一例慢性肝昏迷患者,经数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整个过程中注重滋养肝阴化湿,到2017年底本人离开原单位前,患者状态一直良好,能与妻子一同外出打工,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家庭负担和整个社会的医疗负担。在此后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肝病患者不能单纯清利湿热,还要注重滋肝阴才能更好地改善预后。现将此例患者的救治体会,分享如下:


1.jpg

反复肝昏迷一例

           1.一般情况:徐某某,男,34岁,因发现乙肝小三阳近30年,腹部胀大5年,伴神志异常1天于2013年11月1日20:47入院。

           2.现病史:患者缘于5岁左右在体检时发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未治疗。5年因出现腹胀,渐延及双下肢水肿,而到我院及上饶市人民医院等诊治,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此后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心得安”等。患者曾多次因腹胀,头昏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而在我院住院。2013年10月28到浙江省江山市某诊所予以中药口服并输注“白蛋白”始,渐出现意识错乱,无故哭笑,随地大小便等,进一步发生昏睡,呼之不应,故急诊入院。入院症见:神志不清,意识朦胧,查体不合作,对答不切题,兴奋,烦躁,时哭时笑,笑多哭少,不能安卧,时时欲去衣被,面色晦暗而偏萎黄,无自汗盗汗,腹胀大,壁青筋暴露,无呕血及黑便,近日来大便未解,小便色黄量少,夜寐差,舌尖稍红,舌质嫩,苔薄白,脉沉弱,重按无力。

         3.既往史及其他:有肝炎,肝硬化病史,并有长期平素长期服抗病毒药病史,有庆大霉素过敏史,余无特殊

        4.体格检查:T:36.1℃,P:58次/分,R:20次/分,BP:135/76mmHg,神智欠清,意识朦胧,营养差,面色晦暗,皮肤粘膜轻度黄染,上胸背部可见少量蜘蛛痣,眼睑稍肿,睑结膜苍白,巩膜黄染;颈稍抵抗,颈静脉无怒张,心肺体征阴性。腹膨癃,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触诊不满意,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肠鸣音稍弱,下肢不肿,双病理征可疑阳性,踝阵挛反射阴性。   

          5.辅助检查:2013年10月23日我院住院(住院号:113924)查肝功能:TBiL:28.3umol/l,DBiL:11.2umol/l,IB:17.1mmol/L,ALT:43U/L,AST:39U/L,TP:70g/L,ALB:35.7g/L,GLB:34.3g/L,CPR:0.8mg/L,乙肝三对示“小三阳”。血常规示:WBC:2.25X109/L,L:20%,N:64.4%,RBC:4.18X1012/L,Hb:141g/L,HCT:42.3%,RCV:101.2fL,,PLT:42X109/L。B超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内血管纹理欠清晰,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门脉内径约1.0cm。10月22日我院急诊住院B超:脾脏厚约5.1CM,实质回声均匀,脾门静脉内径约1.2CM。肝回声增强,增粗,脾大。

             6.入院诊断:中医诊断:1、谵妄, 阳明腑实;2、臌胀, 肝胆湿热(湿重于热)

                                  西医诊断:慢性乙肝,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

            7.鉴别诊断:(1)其他代谢性脑病:如肾性脑病、肺性脑病及韦尼克脑病,水电解质功能紊乱等。可通过对相应的原发疾病及其血液生物化学特点进行分析,不难鉴别。 (2)颅内病变:包括蛛血、硬膜外或脑内出血,脑梗死,脑肿瘤,颅内感染及癫痫等。通过检查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结合影像学、脑电图等检查做出相应诊断。

          8.诊治经过:入院急查生化:TBiL:54.9umol/l,DBiL:21.3umol/l,IB:33.6umol/l,ALT:49U/L,AST:44U/L,TP:69.6g/L,ALb:36.5g/L,GLOB:33.1g/L,GLU:3.4mmol/L,Bun:4.1mmol/L,Cr:66umol/l,UA:321umol/l,乙肝三对示“小三阳”,GGT:38U/L;ALP:121U/L;TBA:22.4umol/l。钙:2.34mmol/L,钾:4.13mmol/L,钠:137.1mmol/L,氯:102.6mmol/L,CO2CP:14。

         予以白醋灌肠,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针,泮托拉唑针,肝氨针,维生素K1等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先急下存阴,醒神开窍,拟方:

          R:  桃仁15g 红花6g 生大黄g 枳实15g 厚朴20g 芒硝10g 川桂枝6g 玄参20g 麦冬15g 党参20g 生地黄10g  菖蒲15g  羚羊角0.3g         

         神志转清后,根据舌脉辨证,拟转为滋肝胃之阴加疏肝理气为主,拟方:

         R : 柴胡15g 生白芍30g 川黄连10g 麦门冬各15g 石斛20g 炒黄芩15g 绵茵陈30g 生熟地各15g 枳实10g 生甘草10g 枇杷叶15g 地别虫15g 玉竹30g 广郁金15g 土茯苓30g 生大黄20g 黄精30g  垂盆草20g 川桂枝6g       

         经先后多次调整,按此方案治疗,仅予以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及护肝片治疗,患者缘于2014年6月份后从未再发生过肝昏迷,并随配偶外出义乌打工。

3.jpg

         讨论: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2013年,重庆)示: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肝硬化患者在病程中的某些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西医目前以去除诱因,口服乳果糖、支链氨基酸、调节肠道菌群等为主要治疗方法,疗效欠佳。慢性肝病患者一旦发生肝性脑病,其1年生存率低于50%,3年生存率低于25%。该患者能单纯以中医药达到目前的治疗效果,主要与以下有关:

           (1)首先急性期患者大便不通,当用承气辈急下存阴(大便硬结就用大承气或增液承气,大便不硬就用小承气汤),配合白醋灌肠,往往能很快改善病情。

           (2)肝体阴而用阳,对于腹水不是很明显的患者,结合脉细无力等,滋阴柔肝法对改善患者病情有很大的好处。但肝病毕竟多湿热,所以在大剂滋阴药中,要加入茵陈清利湿热退黄,加枇杷叶清肺热,因为肺为水之上源。再加上桂枝,土别虫,鳖甲等通阳活血,软坚散结之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肝22.jp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