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不住的咯血,请温阳固脱

林斌医生 发布于2019-06-21 13:32 阅读量7299

本文由林斌原创

        以前在老家区(县)中医院工作,虽然我所在的中医院在我省卫生系统中各方面算是好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与我县人民医院差不多时间晋了二甲(现在她已经是一所三级中医院了),属我省挂牌的“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急救中心”,我县90多万人口120急救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但中医院毕竟起步晚,社会效益没有当地人民医院好。和其他的中医院一样,有时会遇上一些尴尬-----患者病情许可,能自主选择的情况下,一般会首选县医院;急危重症时会打120被收入我院;或放弃治疗时,会选择放在我院做临终照料(当然,对我院有了解的人除外)。正因如此,我们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急危重病人,并用中西医并重的方法成功救治。这让我们有机会充分对比中、西医的各自优缺点。为我们今后的临床工作,不带中、西医的争执偏见,面对病情能做出更有利于患者的选择。下面,分享一例难治性大咯血,当家属放弃希望之际,被我们成功救治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长期止不住的咯血,应及时温阳固脱。在此理论指导下,之后临床过程中,处理许多支扩咯血患者,均有很好效果。


咯血3.jpg

难治性咯血一例

        1.一般情况: 患者邹某某,男,57岁。因反复咳喘30余年,伴咯血近2月于2014年2月27日晚上20:22左右由南昌大学二附院转入。

        2. 现病史:患者约缘于30年前受凉始出现咳嗽气喘并经常发作。曾多次在县医院诊断为:“矽肺、肺大疱、慢支、肺气肿”等。此发病约缘于2014年1月初,无诱因始出现咯血,开始血量较少,为痰中带血丝,无胸闷胸痛,无发热畏寒。当地诊治无效。于2月14日因咯血量加大,伴胸闷气逼,端坐呼吸而住县医院,治疗无效于次日转上饶市人民医院,住院两天后转南昌大学第二附属院。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拟支气管血管栓塞术,因咯血量大,全身状况差而最终放弃,并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试验性治疗,自动出院后转入我院。入院症见:患者语音低微,少气懒言,全身湿暧多汗,无畏寒,仍咯血,血色鲜红,量多,挟杂痰液泡沫,痰多色黄,胸闷气喘,端坐呼吸,伴有低热,体温37.2℃,两眼黎黑,纳差,口不苦,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偏结,舌淡,苔黄厚稍腻,脉偏滑数有力而弹指。

         3.既往史及其他:从18岁始从事煤矿井下工作,连续从事此工作30余年。否认肺结核;嗜烟30年,每日包余。

        4. 查体::T:37.2℃,P:112次/分,R:22次/分,BP:106/61mmHg。强迫端坐呼吸体位,皮肤湿暖;双侧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桶状胸,呼吸促,双语颤无法配合检查,叩诊过清音,左肺呼吸音减低,两肺可闻及明显的干性啰音,心率112次/分,心律欠齐,偶可闻及早搏,无杂音,桡动脉搏动有力,节律欠整齐,下肢无凹陷性水肿,余阴。  

        5、辅助检查:2014年02月15日县医院肺CT:Ⅲ期矽肺,慢支肺气肿,两肺多发性肺大疱并左侧气胸,双侧胸腔积液。2014年2月21日南大二附院CT:两肺多发性粟粒状、斑片影,结合病史,考虑矽肺可能,慢支、肺气肿;两肺多发性肺大疱并左侧合并感染可能性大。双侧胸腔、心包积液。胸部彩超:双侧胸腔积液。心脏彩超示:右房室增大,肺动脉压明显增高,心包腔中量积液,三尖瓣重度返流,肺动脉瓣轻度返流,二尖瓣、主动脉瓣微量返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6.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1、血证.咯血,血脱重症;2、喘脱,阳气暴脱

                                  西医诊断:矽肺并大咯血,肺大疱、双侧胸腔积液,慢支急性发作,慢阻肺,Ⅱ型呼衰,肺心病,心包积液,心衰(心功能Ⅳ级)

         7.鉴别诊断:患者大咯血,故要和肺结核、肺癌等进行鉴别:①痰脱落细胞学、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8.入院治疗:常规休息,氧疗基础上,西医予以丁胺卡那针,左氧针抗菌消炎治疗,注射用血凝酶,卡络磺钠针止血、脑垂体后素,输血等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回阳固脱,人参四逆汤加减。

         R:红参20g  黑附片40g 干姜30g  炙甘草30g  法夏20g  瓜蒌仁50g  枳实20g  川厚朴30g  熟地20g  生龙牡各30g   橘红15g   枇杷叶15g   薤白20g    白苏子20g  沉香6g  白芥子15g  肉桂6g   生磁石50g      

        用法:水急煎,小剂频服,以知为度。      

        患者血减少后,根据舌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温阳固脱的同时加入滋阴药,拟方:

       R: 麦冬15g 石  斛20g  何首乌20g   荆芥炭12g  熟地20g  当  归20g  旋复花20g 血       血余炭12g  陈皮15g  玉  竹30g  生黄芪50g  仙鹤草30g   皂刺20g   前  胡20g   代赭石40g   黑附片30g   阿胶珠20g 蒲黄炭12g  瓜蒌仁30g     

        用法:水煎服,以小剂频服。               

        经中西结合治疗,前后治疗近40天,患者出血停止,经长年随访,患者此后再也未出现过咯血,并且出院后生存质量较高,每年需住院的次数均较少。


咯血2.jpg

          讨论该病例诊断明确,不算疑病,但治疗棘手,算是难病。血证在祖国医学中认为:认为因热者十之七八。《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专著《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但大咯血,往往气随血脱,对于长期止不住的咯血,故应果断温阳固脱为主,不可拘泥于火热而一味用寒凉药。且肺为娇脏,五行属金,在固脱结束后,应及时的滋阴,特别是石斛,代赭石等,滋胃阴,降胃金利于肺金的下降。中医药的参与,是这例病人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