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加,每日排便3次以上,排便量增大,且粪便较稀薄,含水量增加的症状。
如大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大便中的水分明显增多,质地较稀薄,甚至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时,就属于腹泻。
按照发生机制分类
分泌性腹泻
肠道出现细菌、病毒感染时,产生的毒素会干扰肠上皮细胞对水和多种电解质的吸收过程,或是促进大量水与电解质分泌到肠腔内,导致腹泻。
吸收不良性腹泻
小肠吸收结构因疾病发生改变或胰腺分泌消化酶功能受损时,可因食物吸收不良导致腹泻。肠腔表面积显著减少时,也可造成水的吸收减少,见于大量肠段切除等情况下。
渗透性腹泻
肠道内容物渗透压增高时,体液水分大量进入高渗的肠腔,造成腹泻。例如乳糖酶缺乏者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不能被水解,形成肠内高渗,造成腹泻,服用盐类泻药或甘露醇引起的腹泻也属于此类型。
动力性腹泻
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有腹泻的症状,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目前缺乏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
渗出性腹泻
肠黏膜炎症渗出大量黏液、脓血而致腹泻。
根据腹泻症状持续时间分类
急性腹泻:持续时间小于等于2周。
持续性腹泻:持续时间超过2周,但不到4周。
慢性腹泻:持续时间超过4周。
腹泻与进食的关系
禁食后腹泻常仍持续存在,每日排便量大于1L,多时可达10L以上;大便为水样,无脓血;常无臭味;
禁食后腹泻常仍持续存在,大便量仍每天大于500mL;常不伴腹痛;多为分泌性腹泻。
禁食后腹泻显著减轻或停止粪便中可含脂肪样物质;
粪便可有恶臭;体重可明显下降;多为吸收不良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可仅有禁食后腹泻显著减轻或停止现象。
排便习惯改变每日排便次数改变,大便形状改变;常伴腹痛,排便后腹痛缓解;多为动力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