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肛门肿物脱出可能不是痔疮?——直肠脱垂

马浩医生 发布于2023-08-03 19:40 阅读量706

本文由马浩原创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则称外脱垂。直肠脱垂以儿童及老年人多见,直肠脱垂在儿童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者,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门周围感染、直肠出血、脱出肠段水肿坏死及狭窄,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直肠脱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

1.临床分类 根据脱垂程度,分为部分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2种

(1)部分性脱垂:为直肠下端黏膜与肌层分离,且向下移位形成皱襞,故又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其脱出组织较少,长度为2~5cm,可以是部分黏膜或全圈黏膜下脱,可呈放射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黏膜,与肛门之间无沟状隙。

(2)完全性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严重时直肠和肛管均翻出肛门外。脱出组织多,长度常超过10cm,形状呈宝塔状,黏膜皱襞呈环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织。成人大多是完全脱垂,女性较多,常伴有肛门功能不良。

2.症状与体征 直肠脱垂病人常有慢性便秘、排粪无规律的病史。病人常感大便排不尽,肛门口有黏液流出,便血、肛门坠胀、疼痛和里急后重,有时伴有腰部、下腹部或会阴部酸痛不适。

       

                               完全脱垂                                                                                                            部分脱垂

病因病机

目前,关于直肠 脱垂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滑动疝”和“肠 套叠”学说,但尚未明确。直肠脱垂的诊治至今仍 存在某些盲点和难点。乙状结肠冗长、盆底会阴下 降、骶骨直肠肌分离、肛提肌松弛等盆底解剖及功能异常也是其发病解剖因素。

检查

1.肛门视诊可发现排粪时有柔软团块状肠粘膜脱出肛外,患者排粪动作时见肠粘膜自肛门脱出

2.直肠指检。

3.直肠镜检。

4.钡灌肠造影 了解有无过长的乙状结肠。

5.排粪造影 可见力排时先出现在直肠内套叠,再发展为直肠外脱垂。

6.肛门括约肌功能评估。

7.必要时行盆地三维重建。

                                           

鉴别

直肠脱垂主要应与痔脱垂、直肠黏膜脱垂直 肠和乙状结肠息肉或者肿瘤导致的脱垂进行鉴别。

治疗

直肠脱垂的治疗依年龄、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消除直肠脱垂的诱发因素;

幼儿直肠脱垂以保守治疗为主;成人的黏膜脱垂多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

成人的完全性直肠脱垂则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