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河南省受强降雨影响,造成郑州市区严重内涝,市内交通中断,多处小区停水停电,造成了严重损失,部分居民甚至在此次灾害中因溺水丧失了宝贵生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自救或救人呢?
不慎落水后,人们往往非常慌张,特别不会游泳的居民,此时保持冷静最重要,这样才能更好的自救,应尽量抓住身边的任何漂浮物,如木板、树枝等,借住它们的浮力浮在水面,寻找机会抓住建筑物、大树等固定的物体,向附近的救援人员呼救。如果在水中出现腿部抽筋,又不能迅速靠岸,应立即呼救,更要保持冷静,将抽筋那条腿的大踇趾尽量上翘,待抽筋缓解后继续寻找上岸的机会。
不会游泳者更要冷静,不要因紧张害怕而放弃自救,落水后应该立即屏气。在挣扎时利用头部露出水面的机会换气,并寻找可以抓得住的物体,再屏气,再换气,如此反复,避免沉入水底。寻找机会抓住漂浮物等自救或等待救援,切记不能因慌张就紧抓住来援助的救援人员不放,这样将导致严重后果。
当发现有人溺水施以援手时,一定要学会见机行事,若不会游泳则应立即大声向周围呼救,同时可将木板、救生圈等救护器材抛给溺水者,并拖到岸边;如果自己会游泳,接受过相应的训练,且能保障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可下水救起溺水者,下水救护时,如果溺水者并未昏迷,应从溺水者的后方向其靠拢,使溺水者背向自己进行拖动。
拖动溺水者时应采取仰泳或侧泳的方法;如果溺水者已经昏迷,可从正面向其靠近,如果溺水者呈俯卧姿势,要轻轻地用双手夹住溺水者,并将其身体翻转过来,呈仰卧姿势,用手腕托住溺水者的下颌,让其头部露出水面,然后游向岸边。禁止不会游泳者、儿童下水救人。救援时如发生意外情况,应及时终止救援。如果救援者在救人时感到严重不适,如感到极度疲劳、水温过低、呛水、头晕眼花、胸壁憋闷、呼吸困难、四肢僵硬等,此时应立即放弃救援,赶紧实施自保和求援,切勿继续勉强救人,以免葬送自己的生命。应及时报警,呼叫专业救援人员。
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的当务之急就是对其迅速进行身体情况检查,以确认其状态,然后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因此,在未查明淹溺者情况之前不要采取任何抢救措施,以免进行了无用的抢救或错误的抢救。其主要检查内容如下:
首先是意识检查:可通过观察并大声呼唤及拍打淹溺者肩部的方法确认其有无意识丧失,如溺水者无反应即可认定其已经发生了意识丧失,此时应该就地尽快实施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两次。如果溺水者口腔有明显泥沙等异物,可迅速清理并人工呼吸。
其次是呼吸心搏检查:用平扫方法观察溺水者胸腹部有无起伏,或用看、听、感觉的方法检查,如胸部无起伏,则应断定其已经丧失呼吸,此时应该立即检查其有无心搏。溺水者的呼吸心搏检查不同于普通情况的呼吸心搏检查,因有时淹溺者在一定时间内仅仅丧失了呼吸而有心搏存在,这不同于普通情况下可以通过呼吸停止间接提示心搏停止。因此,溺水者即使停止了呼吸,仍然需要进一步检查心搏,如颈动脉无搏动则应认定其已经发生了心脏停搏,此时应立即展开心肺复苏。一旦施救上岸,要抓住“黄金10分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最好大声呼救,由专业的医疗救护人员或者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来进行心肺复苏,让周围人员帮忙寻找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并按语音提示使用,目前国内机场、高铁站以及很多小区均配置了该设备。
对溺水者施救时切记不要控水,无论那种控水方式,控出的基本都是胃内容物和胃中的水,肺内的水很难控出来,反而增加误吸风险,误吸胃内容物后可加重肺损伤,有害无益;对于心跳骤停者,反而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肺内水会吸收入循环系统,从而改善溺水者缺氧情况。
溺水救治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过程,及时发现溺水者,救援人员正确的施救,尽量缩短溺水时间,才能增加生存机会。由于尽快恢复氧供是早期复苏的核心,所以,气道开放和有效通气是溺水院前急救的关键,也为增加转运至医院溺水者的抢救成功率提供保证。
夏天到了,由于气候炎热、雨水多,是溺水高发的季节,减少溺水危害的关键还是在预防,这需要家庭、社会等的共同努力,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完备救援应急预案,将溺水带来的意外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