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期,我写了关于吃饭和喝水的问题,今天继续来科普关于吃水果这个日常习惯。我听到的关于吃水果的认识有几种:
吃水果越多越好
吃水果补充维生素
吃水果可以排毒养颜
吃水果皮肤会越来越嫩
更神奇的是,吃水果软化血管、延缓衰老
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老少皆知,但人尽皆知的常识是否是正确的呢?
非也。
正常人是一个阴阳(寒热)相对平衡,以阳气为主导的状态。
阴阳,包括寒热。
自古以来,中国人吃五谷杂粮为主食,这是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
因为五谷以温性平性为主,不寒不热,偏性不强,性质温和。
长期食用维护了人体的寒热平衡、阴阳平衡。
且温和之性有助于维护人体以阳气为主导的状态。
何为偏性?
或寒或热,或酸或甜,偏离了中和之性,就叫做偏性。
从四气来讲,水果有寒性热性之分。
常见寒凉性的有:
苹果、梨、西瓜、香蕉、葡萄、草莓、猕猴桃、柚子、柿子、甘蔗、柚子、火龙果。
常见温热性的有:
榴莲、红枣、桂圆、荔枝、樱桃(车厘子)。
可见,常吃的水果寒凉居多。
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是更是寒性很强。
《黄帝内经》明确告诉我们“形寒饮冷则伤肺”。
“形寒”指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寒冷。
“饮冷”指的是吃凉的、喝凉的。
“冷”既包括指食物饮料的温度比较低,更指代性质的寒凉。
吃这些伤“肺”,会出现肺系的症状比如咳嗽、吐痰、流鼻涕、打喷嚏。
“肺开窍于鼻”、“肺合皮毛”“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鼻子和皮肤的问题和肺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容易咳嗽、鼻炎、皮肤过敏、脸上容易爆痘的经常吃水果的习惯还是要改一改。
那么,有朋友问了,我用热水煮过吃的,没事吧?
热水煮过后寒性会缓和一些,但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没事。
因为这个寒性指的是水果的本质,不仅仅是温度。
最简单的例子,中药里面大黄是寒凉性的,那么大黄煎煮了照样清热泻火通大便。
绿豆是寒凉的,绿豆煮成绿豆茶也是寒性的,所以在炎热的夏季可以清热解暑。
所以,孩子咳嗽了,家长说“我也没敢给孩子吃凉东西啊,吃个苹果、香蕉还热热,怎么还会引起咳嗽呢?”
大多水果偏性寒凉,长期食用也会损耗人体阳气,特别是对于阳气相对不足的小孩、老人、女人。
所以不仅冰冻的水果不能吃,常温或煮熟的水果也要适量吃。
其次,从五味来讲,水果大多偏甜,甜味食用过量容易生痰湿。
原本咳嗽好了,可能吃一个苹果、一串葡萄又打回原形了。
好多小孩子嗓子里面长期呼呼噜噜的痰声不断,跟喂食水果关系很大。
那么,水果到底该咋吃呢?
体质偏热性的壮实的人相对适合,体质偏寒偏虚的尽量少吃。
容易感冒、咳嗽、怕冷、手脚冰凉、痛经、胃痛、腹泻的还是需要酌量食用。
感冒、咳嗽、肠胃不适时、女性经期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再者,并不是说每天一个苹果,每天一个香蕉就是对的。
因为任何事物是讲究“因人制宜”的。
每个人体质不一样,身体需求量和承受量也不一样。固定的量并不适合所有人。
就好比做饭一样,加多少盐、放多少醋、加多少水?
每个家庭会根据家人的饮食喜好“酌情”食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的人可以两天吃一个,有的人适合五天一星期吃一个,有的人十天不吃也不想吃。
如果非要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一天一个苹果,那么肯定有人吃了拉肚子、胃痛、食欲减退。
因为吃进去的水果需要脾胃的消化吸收。如果脾胃本身很弱,是无法消化动水果的。
即便消化了,也不一定吸收,或者说以损伤阳气为代价去消化。更别说能起到“补”的作用。
吃当季水果真的很重要吗?
水果包括其它食物能起到调补身体的作用,是因为接收了当时的天气和地气。
冬季出产的水果接收了自然(冬季)的“收藏”之气,服用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
同时因当季的水果接收的是当时的地气,所以味道正宗。
吃水果,吃的不仅仅是这个水果本身(有形的)
还有水果本身所接受的自然的能量(无形的),也就是当时的天气和地气。
而现在我们吃水果更多的是关注的水果的品相,外形和颜色。
比如西瓜,夏季吃会比较甜,冬季大棚出产的就不是那个味,虽然一样的又大又圆瓜瓤又红。
可是因为没有接收当时的天气和地气,徒有其形,对身体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