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萍博士“退烧方”的应用

孙英慧医生 发布于2018-09-19 17:08 阅读量6235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医问诊”

发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也是最让人着急、紧张的疾病之一。一旦发烧,人们都想着要尽快退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退烧药和消炎药,总觉得发烧就得退烧,总觉得发烧就是有“炎症”,就要消炎。殊不知,这些“总觉得”合理的退烧药、消炎药,用过之后,结果却常常 “欲速不达”,有的是烧退得快,但很快又烧,有的是发烧没好几天又烧,有的是低烧持久不退,用药不少、花费不低,但却得不到满意的疗效。

笔者跟随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武月平老师学习将近2年,在跟师过程中,见到很多发烧患者前来就诊,武老师每次都要在把握舌脉气色的同时详细了解发病过程和症状特点,客观认识发烧的病因病机,发现绝大多数发烧都有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烧不出汗)、入里化热或内有积热的特点,据此创立“退烧方”,凡是突然发烧不出汗的患者均可服用,效果显著。笔者根据跟师体会和自己亲身经历,浅谈一下武月平老师“退烧方”的应用,希望对发烧患者有所帮助。

退烧方基本药物组成:

生麻黄10-15g 生石膏10-15g 滑石10-30g 杏仁10g 赤芍6-15g地龙6-10g 僵蚕10g 蝉蜕6g 姜黄6g 神曲15g 炙甘草6g

加减变化:若大便干者,加炒牵牛子(炒二丑)6-30g;大便排不尽、粘滞不爽者,加苇根30g 生薏苡仁30g 冬瓜仁30g;腹胀明显者加厚朴10-20g;心中烦热者加生栀子6-15g,淡豆豉15-30g;若有黄黏痰难咯出者,加海浮石15-30g(包煎)、浙贝10-15g;若有鼻塞,流清鼻涕者,加苍耳子15g 辛夷10g(包)。

使用方法(1):将上药水煎服用。上药凉水泡半小时,加热至水开后计时,煎15分后,滤出药水(约150~200ml)后温热服用,煎一次喝一次(不要两次煎出的药液兑在一起用,否则易使药性挥发,影响效果),每付煎2次喝2次,每次煎15分钟。

使用方法(2):将上药水煎后灌肠(又称“中药直肠滴注”),对小孩不方便喝药或有恶心不想吃饭的,都可以选择灌肠,需要事先备好一次性灌肠袋或灌肠器。 上药凉水泡半小时,加热至水开后计时,煎15分后,滤出药水(约150~200ml)后温热(和口服的温度一样)灌肠。方法简单方便 ,在家即可操作,具体步骤:

1、将灌肠中药温热倒入灌肠袋中,注意这时要就灌肠袋的截止阀调到关闭位置,不让药液流出。

2、患者肛门洗净侧躺在床上或沙发上,身底下最好垫块纸巾或布垫,药液外溢的时候好处理。

3、在灌肠袋插管头上涂抹润滑液,打开截止阀,使药液流下将灌肠管内的空气排出,类似大夫打针时排出针头中的液体,再关闭截止阀。

4、平稳地将灌肠管插入肛门250px左右。

5、打开截止阀,应看到药袋中的药液往下流,像输液一样一秒一滴地滴,或细流慢慢流。一般在半小时内灌完,拔出灌肠管。

6、在床上躺半小时左右再起来活动,防止药液流出,或者直接在晚上睡前灌肠,第二天早上起床再把药液排出。

间隔时间:根据用药后出汗情况,每隔3~5小时口服/灌肠一次,不分白天晚上。即服药后如果没出汗,就隔3小时服1次,如果有汗出就隔4~5小时服1次。出汗后体温会渐降,体温正常后再服1~2次即可停用该药。多数在24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且不容易再升高。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方善后。对于不方便复诊的患者,一般都需要服用保和丸祛湿和胃,消生痰之源,除积热产生之根。

注意事项:1、口服或灌肠后,都要注意避风寒,可以盖被子或喝热粥、热水帮助出汗以祛邪外出,以身上微微出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否则容易伤正气; 2、饮食清淡温和好消化,忌吃凉的、肉食、油腻、过甜、高蛋白饮食以及辛辣刺激食物,否则容易敛邪助热、加重病情、延长病程;3、注意休息,适当运动。

适用对象:不分年龄大小,只要是突然发烧且不出汗者,均可使用,药量根据病情程度和年龄适当调整,年龄越小,用药后越容易出汗,用的次数会少、药量以及用的药液毫升数会小。强调:本方对所有人都是中病即止,以“出汗”为观察指标,出汗后减量,体温正常后再服1~2次即停用。

方义分析:全方突出“祛邪散热”,用生麻黄使风寒之邪尽快从外散出,配合生石膏、滑石散内在郁热,配杏仁一宣一降,尽快恢复肺的正常功能;苇根、生薏仁、冬瓜仁、海浮石祛痰热之邪,同时通大便,使痰热之邪从大便而出;升降散(僵蚕,蝉蜕, 姜黄,大黄)去大黄,加赤芍、地龙,加大散上焦郁热作用的同时,兼有熄风凉血活血作用,预防热极生风或热入血分;佐以神曲,帮助脾胃运化;炙甘草调和诸药,同时使药味带甜,利于多数人接受。该方着眼于祛除导致发烧的因素,同时,帮助恢复肺脾胃肠功能,祛邪不伤正。

本方功效:既可治疗急性高烧,又可预防中低烧加重成高烧,还可预防高热惊厥、咳嗽、哮喘的发生。适用于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先内有积热,后外感风寒者。

下面笔者结合两个病例谈一下此方的应用。

第一个病例是笔者本人的一次亲身经历。2015年3月中旬的一天,和同学一块出去办事,中途感觉口渴,买了一瓶冷饮,晚上回来后感觉肚子不舒服,身体无力,肚子有点热,没太在意就休息,次日感觉肚子难受,仍有发热感,自购药服用后腹部不适感好转,遂外出又受风寒,第三天开始发高烧至晚上已烧至39.8度,服用西药(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后当晚热退,第四天白天体温正常,下午5点复发高烧,体温39.6度,无汗,口渴,头稍有不舒服,鼻塞。舌苔厚腻,尚无其它不适感。决定服用“退烧方”以试疗效,自己随手开了以下方药:

生麻黄15g 生石膏15g 滑石10g 杏仁15g 炒薏苡仁30g 赤芍10g 蝉蜕10g 僵蚕6g 姜黄6g 炒麦芽30g 炙甘草6g 苍耳子15g 2付,水煎服。

当天晚上喝完一付烧就退了,次日体温恢复正常。笔者亲自感受到了退烧方退烧效果如此好,欣喜之余,于当日晚上告知武老师,内容如下:武老师,昨天下午五点又开始发高烧(39.6),吃完饭开始服用“退烧方”,大概六点多喝了一次,让室友多给我加了条被子,大概半小时后身上开始发黏,然后汗出,慢慢去被子,保持微汗出(被子里温度感觉很高,貌似身上的热在排),九点多又量一次体温,有38度多,三小时后(9点半)开始煎第二次,10点喝药(剩了大约100豪升准备第三次喝),喝完盖上两条被子,感觉五分钟左右开始出汗,又过三小时(晚上1点)开始喝第三次,这时盖一条被子,没多一会儿又开始出汗,3点前没睡着,感觉身上一直有汗。今天早上七点多量体温37度多,到现在体温正常。还是你平时说的,热越高,退的越快,关键盯住汗,这次深有体会,1付中药烧就退了,白天跟他们说体会以后就敢用了,有把握了。同时谢谢老师的教导,一定努力把中医学好,用好!武老师回复如下:“真好!内在湿热需要再巩固消除。有汗出时一定注意穿盖好,不能受风”。又开了三付祛除湿热的药物,以巩固善后,之后诸症全消。

第二个病历是武老师看的一个患者:患者穆XX,女,两岁半。以“发热半天”为主诉来找武老师就诊。现病史:昨日八点发热37.5℃,后烧至38.8℃,不出汗,就诊时38.3℃,昨日服泰诺林后烧暂退,之后又发烧。近一年大便干结如栗,日一次,不咳嗽,精神欠佳,纳一般,鼻欠畅。舌象正常,双指纹正常,双脉滑数,双手干热明显,咽红。辨证为:腑滞化热兼感寒

处方:生麻黄10g生石膏15g杏仁10g炙甘草6g僵蚕6g蝉蜕6g姜黄6g生薏苡仁30g炒牵牛子20g炒麦芽30g 5剂,日一剂,水煎服

后家长带孩子来巩固治疗,告知服上药3剂后就不发烧了。

结束语:当今,很多人认为只有输液(消炎药和退烧药)和打针才能退烧,确实是一种误区,需要更多人改变观念,走出反复输液、反复发烧的误区。特别是对于小孩,生长快,小孩为纯阳之体,大量消炎药(消炎药为大寒药)会抑制他们生长,产生其它副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体验到了中药治疗急性发烧的好处,起效快而且不容易反复,经济方便,副作用还小。有小孩的家庭,家里常备3~5付“退烧方”和几个灌肠袋,突然发烧时可以及时煎药治疗。度和年龄适当调整,年龄越小,用药后越容易出汗,用的次数会少、药量以及用的药液毫升数会小。强调:本方对所有人都是中病即止,以“出汗”为观察指标,出汗后减量,体温正常后再服1~2次即停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