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晨(化名) 男性 18岁
主诉: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13年
现病史:患者13年前(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第1次发作,临床表现为双手紧握上举伴僵硬,双下肢蹬蹋,身体左右扭动,憋气,面部发红,呼之不应,持续数十秒缓解,数十次/日,清醒睡眠中均有。家属诉发现此种发作前偶有愣神,表现为写字、吃饭时动作停止,数秒钟缓解,无摸索、咂嘴等动作。后于广州儿童医院就诊,诊断“癫痫”,予卡马西平(100 mg bid)口服,患者发作明显减少,最长1年无发作。后再次出现发作(发作前1月跌倒撞到左额,无意识丧失及骨折),形式同前,数十次/日,予卡马西平加量(100mg tid)后发作减少至每日数次,后继续内科调药治疗,先后加用妥泰(无效,后停用)、开浦兰(剂量及效果不详,已停用)、硝西泮(无效,1周后停用)、德巴金(500mg bid)、拉莫三嗪(50mg bid),未完全控制发作,发作程度较前减轻。1年前卡马西平剂量调至早300mg晚400mg,拉莫三嗪加量至100mg bid后患者诉清醒时的先兆感觉明显减少,目前患者用药为卡马西平早300mg晚400mg+拉莫三嗪100mg bid+德巴金500mg bid,发作形式及频率同前。目前主要两种发作形式:1)睡眠中(99%)发作为双上肢舞动,双下肢蹬蹋,呈恐惧逃跑状,多数发作期间意识清醒,诉发作时感觉自己站在一旁看到地上有一人在来回滚动,无恐惧害怕的感觉,可听见周围人说话,有时可对答,持续十余秒缓解,发作后无明显不适,发作前无明显先兆,1-2次/天。2)清醒时(1%)表现为从背后向上的一种触电感觉,数十秒后出现双下肢缓慢无力发软,下蹲,双上肢可自由活动,期间意识清醒,可正常对答,持续十余秒完全缓解,有时仅有背部向胸前的一种感觉,无双下肢发软的情况,在空旷的广场及高处易出现上述感觉,1-2次/月。
既往史:出生正常,发病前生长发育可。2岁时跌倒撞至左额,无出血及意识丧失。否认热性惊厥史。
神经系统查体:高级皮层功能粗侧正常。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视野粗测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腱反射对称引出,指鼻、轮替、跟膝经试验动作稳准,双侧触觉、针刺觉对称,两点辨别觉、图形觉正常
辅助检查结果:
视频脑电图提示1)间期可见双侧旁中线区域类周期样的尖波、多尖波,L>R; 2)发作期脑电图可见双侧旁中线区域尖波节律起源/双侧旁中线区域压低(C3压低最为明显)。
颅脑MRI:阴性
PET:左侧额背外侧、岛叶较对侧代谢减低,双顶代谢减低。
诊断:
1. 定位诊断: 过度运动、意识保留,夜间丛集发作,定位于额叶。
2. 定性诊断:癫痫, 局灶性复杂运动性发作伴知觉保留
诊断依据:青年期急性起病,慢性病程,反复发作性,刻板且重复出现,持续时间短暂,曾服用抗癫痫药物有效控制发作,脑电图提示双侧旁中线区(L>R)起源,发作间期双侧旁中线区(L>R)癫痫样异常放电,故癫痫诊断明确。既往已规律服用两种以上抗癫痫药物,发作仍控制不佳,考虑诊断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具体分析:
致痫灶分析和假设:1、根据发作症状学,睡眠中多发,半自然、半整合性行为,发作期症状序列: chapeau征(提示ACC常见),恐惧/惊恐表情(提示ACC、岛叶岛盖),有时眼球活动(额眼区等眼区),轴性为主的过度运动(HM-type II)(dACC/MCC),之后躯干抬离床面/坐起,出现激惹、踢打行为(HM-type I,提示向前额、前岛、眶额传导),但是其中混杂右下肢运动抑制,右侧面部的运动减少(左侧面部挤眼、撇嘴)(可能左侧岛叶、盖部受累),意识保留提示岛叶、扣带回多见;2、神经影像学PET提示左侧额背外侧、岛叶较对侧代谢减低,双顶代谢减低;3、视频脑电图:1)多次发作,睡眠中出现,双侧旁中线区域尖波节律起源(L>R)/双侧旁中线区域压低(C3压低最为明显),提示左侧、侧裂上,旁中线区域,间期可见双侧旁中线区域类周期样的尖波、多尖波,L>R。综上所述:左侧额叶内侧面后部、dACC/MCC以及与其紧密连接的额叶外侧面(结构起源可能,向岛叶及盖部传导,需要鉴别岛叶岛盖(脑电图间期异常不太支持)。
临床措施:
根据一期术前评估结果,制定SEEG放置方案,主要覆盖SEEG电极需覆盖左侧额叶内侧面、dACC/MCC扣带回、额叶背外侧低代谢区、岛叶及盖部。
在II期术前评估过程中,SEEG脑电图结果示aB9-13,OF8-14>X7-12>dA9-14类周期尖波、多棘波+快节律,发作期SEEG脑电图示发作起源于左侧额中回aB9-13>OF8-14,迅速波及X7-12 ,dA9-14。
根据II期评估结果,设计手术切除计划:患者行SEEG电极引导下左额中回致痫灶切除术,切除范围如图:
治疗结果:
术后病理FCD IIa,术后至今1年3个月无发作,术后复查EEG未见癫痫样异常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