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听到血液疾病就感觉很害怕,觉得血液系统疾病都治不好很难治,因此承受很大的心里负担,但其实目前随着医学的发展及靶向药物的问世,血液系统疾病很大部分都成为慢性病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血液疾病。
1、 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增多指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大于正常值,一般常见细菌性感染,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梗塞及各种应激反应,当然血液系统肿瘤也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生理性原因通常包括很多种,比如月经期、情绪紧张、剧烈运动、排卵期、妊娠等都会导致白细胞增多。所以就诊时要主动告知相关的生理反应期。
白细胞减少指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一般见于病毒性感染、结蹄组织疾病、甲状腺疾病、重症感染、药物性(一般指化疗药物及甲亢药物、中成药等)、血液系统疾病、假性白细胞减少,所以一旦有药物服用史就诊时要主动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可以正确判断白细胞减少原因。
2、 血红蛋白疾病
血红蛋白升高指血红蛋白大于正常值(部分医院具体的参考数值可能不同),一般常见于原发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高原地区的居民、打鼾症的部分人等),这种情况得观察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如果考虑原发需完善相关的基因突变检测。
血红蛋白降低指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贫血了。贫血分很多种,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这常见于月经期女性(特别是月经量较多)和有痔疮及消化道肿瘤出血的患者,缺铁性贫血重要的是寻找缺铁的原因,有时候病因比补铁治疗更重要,特别是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性。还有一种常见的是地中海贫血,这在两广地区较常见,一般都是轻度贫血或携带者,一部分出现重度贫血或需输血维持那就要治疗了,还有巨幼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肾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等,所以就诊时需告知相关的疾病史,以便医生及时鉴别。
3、 血小板疾病
血小板增多指血小板高于正常值,常见有反应性,一般见于感染、手术后、恶性肿瘤、脾切除术后、急性失血或铁缺乏、创伤、非感染性炎症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骨髓纤维化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就需要完善相关基因突变检测。
血小板减少指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常见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结缔组织疾病、重症感染、病毒感染(特别是HIV感染)、药物引起、肿瘤化疗后、脾功能亢进、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有相关病史就诊时需告知。
4、 出凝血疾病
如有出血表现,特别是小时候就开始出现,除了血小板的问题外,还有凝血因子的缺乏,常见的有八因子或九因子,就是我们俗称的血友病甲或血友病乙,这种就需要替代因子治疗了,可咨询或就诊相关专科的医师。
5、 常见血液系统肿瘤
白血病:比较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就是我们俗称的“血癌”(指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分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的发展,各种检测手段层出不穷,特别是二代测序的问世,使各种致病基因突变浮出水面,开创了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新时代,所以也不必消极及焦虑,积极配合治疗尚可,目前治疗也体现分层诊断精准治疗理念。慢性白血病特别是慢性髓系白血病,目前的靶向治疗效果显著,药物也不断更新换代,新药向更深缓解、持续缓解及追求停药和减少毒副作用创新发展。
多发性骨髓瘤:中老年比较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突出表现一般为骨痛,部分人甚至出现骨折,常见腰椎骨折,常常影响行走而就诊,完善检查后确诊该病,目前的治疗也比较成熟,特别是单抗和CART细胞的出现,使骨髓瘤的治疗更加便利化,目前骨髓瘤的药物较多,大家可放心治疗。骨髓瘤的患者特别需要保护好骨头,尤其是我们的腰椎,避免用力弯腰及旋转上身,可上网了解相关的个人保护措施或者加入相关的患教群或视频,让大家一起来保护我们的骨头。
淋巴瘤:是血液系统三大肿瘤之一,常见颈部或腋窝等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是自己摸及脖子有肿块就诊,也有部分人有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淋巴瘤可分B细胞和T细胞等,也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是目前可有望治愈的一类淋巴瘤类型,规范治疗按时治疗即可,非霍奇金淋巴瘤就是俗称的恶性淋巴瘤,虽称恶性,但实际上也不是指不能治疗或者难治,目前随着基因突变的检测及药物的研发,淋巴瘤的治疗也从传统的单纯化疗过度到化疗结合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甚至部分类型的淋巴瘤特别是惰性的也可单纯口服药物治疗,反正现在淋巴瘤的治疗遵循分层诊断及精准治疗,特别是CART细胞治疗,也挽救了不少复发难治的淋巴瘤,延长生存期。
当然血液系统疾病还不止以上所列,血液疾病虽然较多且复杂,但随着基因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二代测序将某些的致病基因检测出来,为开发新的靶向药物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所以只要及时就诊及配合治疗,大部分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大家也不必谈血色变!让我们正确认识血液疾病,不畏惧,不抗拒,及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一起为治愈血液疾病,服务患者贡献力量!感谢大家读完我自创的科普文章,希望同行指正,也希望对大众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