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曙光

姚晨医生 发布于2025-02-10 15:23 阅读量799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dyiZjwLws8fFl_kx_y_l7Q

01


引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进行性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传统治疗主要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异常沉积,但效果有限。近年来,脑淋巴系统功能异常与AD病理的关联成为研究热点,而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Deep Cervical Lymphatic-Venous Anastomosis, DLVA)作为一种新兴手术疗法,旨在通过改善脑内代谢废物清除延缓疾病进展,为A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中心开展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受到国际关注。

02


理论基础


1. 脑淋巴系统与AD的关联

  • Glymphatic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的“类淋巴”系统,依赖星形胶质细胞的水通道蛋白-4(AQP4)驱动脑脊液与间质液交换,清除Aβ、tau蛋白等代谢废物。

  • 脑膜淋巴管:近年研究发现,硬脑膜中存在淋巴管网络,负责将脑内废物引流至颈深淋巴结,最终汇入全身循环。

  • AD患者的淋巴功能障碍:影像学证据显示,AD患者的脑脊液清除效率下降,颈深淋巴引流受阻,导致Aβ和tau蛋白滞留,加剧神经元损伤。


2. 手术机制的假说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通过建立颈深淋巴管与颈静脉的旁路吻合,可能实现以下作用:

  • 改善脑代谢废物的引流:加速Aβ、tau蛋白等病理产物的清除。

  • 减轻神经炎症:减少淋巴淤滞引起的免疫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释放。

  • 促进脑脊液循环:恢复脑内液体动态平衡,改善神经元微环境。

03


手术实施过程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手术需在高清晰度的显微镜引导下进行,医生通过精确的显微操作,将颈深淋巴管与静脉进行吻合,从而建立一个更高效的脑部淋巴循环途径。这一过程需要精准的判断和精细的操作,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该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术后恢复较快。然而,由于手术涉及高精度操作和复杂的解剖结构,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



04


术前的综合评估


为了确保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能够取得最佳效果,医疗团队在手术实施前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阿尔茨海默病的精准诊断:

  • 影像学检查:MRI和PET扫描是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手段。MRI可检测脑部结构变化,而PET扫描则能显示脑内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异常沉积。

  • 脑脊液/血液检查:检测Aβ42蛋白水平和Tau蛋白水平,以确认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

  • 神经心理评估:通过标准化测试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状态。

  • 排除其他类型的痴呆。


手术风险评估:

  • 麻醉风险:全麻可能引发呼吸抑制、心血管并发症等。

  • 手术风险:由于手术涉及精细操作和高风险区域(颈部血管),可能引发出血、感染或神经损伤。

  • 术后并发症:包括短期的颈部疼痛、肿胀以及长期的认知功能改善效果不确定性。

05


手术疗效与安全性


疗效和安全性

  • 短期疗效:初步随访结果显示,接受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患者在认知评估中均表现出改善,尤其是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此外,患者术后很快提升了认知水平。

  • 长期疗效: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期疗效上,但已有初步证据表明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 安全性:术后主要副作用为术后24小时内出现的谵妄,但72小时内症状得到改善。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总体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

06


总结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外科治疗手段,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优化脑部淋巴引流路径,该手术有望减缓疾病进程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手术技术要求高、有一定的风险,目前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验证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对于家属及医护人员,需理性看待该疗法的“希望与局限”,在充分评估风险收益比后,与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个体化决策。


如有相关问题,可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