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发!鼻咽癌治疗中,出现分泌性中耳炎该怎么办?

禤达科医生 发布于2023-04-13 11:06 阅读量804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iQkQ-ZLfbvw8LkdlNKQj0g

我国每年的鼻咽癌新发病例数占全球47%,接近一半。而深圳属于鼻咽癌高发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放射治疗为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放射治疗后,有些患者会出现耳朵不适,比如耳闷、耳堵、听力差或者耳鸣。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放疗后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

小艾:医生,放射治疗后为什么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呢?

医生:主要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电离辐射对咽鼓管咽口周围、咽鼓管、中耳的大部分结构都可能造成损伤。

这些结构的损伤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并且这些损伤呈渐进性,一般放疗后3个月反应最重,局部水肿明显。

而水肿消退之后咽鼓管咽口周围、咽鼓管、中耳的局部纤毛黏液系统受损仍明显且长期存在,这也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交流及生活质量。


目前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多采用类似普通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如临床观察、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等,但这些方法均难以完全修复和重建咽鼓管功能,远期效果不稳定。

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以及辨证施治在肿瘤放化疗后的独特作用已被广泛认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更加突出的疗效。治疗过程中,突出中药整体调理,结合鼓膜穿刺、置管等手术操作,配合自制院内制剂滴鼻或洗鼻以及蝶腭神经节针刺,坚持刘氏八段锦锻炼以增强体质。


一、 中药辩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肿瘤患者往往正气亏虚,而放射线属于火热之毒邪,作用于人体后可引起经脉痹阻、阴液亏虚。因此,针对部分放化疗后的患者易出现正气虚、耗伤津液的情况,选用如补中益气汤、沙参麦冬汤扶正、滋阴以提高免疫力,避免出现反复感冒而加重病情。


中耳积液,中医认为多属于痰、湿,而引起痰湿的原因,与脾胃虚弱和肺气不宣有关。中药多采用健脾祛湿、化痰的方法,选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中医整体调理可以做到针对每一个患者个体的差异,通过辩证,选择与之相符的中药处方进行个体化的调理。



二、滴鼻疗法

鼻咽癌放疗后的患者多数会出现鼻腔干燥、鼻涕粘稠难以擤出,通过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院内制剂复方薄荷脑滴鼻液,可以保持鼻腔湿润,有利于鼻涕排出,避免因过度擤鼻及冲洗鼻腔而引发或加重分泌性中耳炎病情。



三、鼻腔冲洗

鼻腔冲洗是鼻咽癌放疗后患者非常重要的日常清理鼻腔操作,常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如出现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时,单纯生理盐水冲洗效果就大打折扣,此时可以配合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院内制剂疏风通窍鼻冲洗液进行冲洗,可起到排脓通窍的作用。





四、鼓膜穿刺

门诊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是将针头刺入患耳鼓室,抽出积液并注入治疗药物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对鼓膜创伤小。通常适用于中耳积液较稀薄、清亮。但反复鼓膜穿刺有加大中耳感染的风险,因此穿刺治疗不建议超过3次。



五、鼓膜置管


如积液粘稠或经反复穿刺效果不佳时,可选择鼓膜置管术手术。鼓膜置管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鼻咽癌放疗治疗后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方法,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维持患者咽鼓管内两端压力的平衡性,改善咽鼓管的功能。


中耳黏稠液体,可通过注入地塞米松稀释,抑制巨噬细胞增殖及炎症介质合成与释放,抵抗自身免疫性反应,并减轻咽鼓管附近黏膜水肿,使咽鼓管咽口通畅,利于积液排出。


目前鼓膜置管手术住院2天,局部麻醉即可完成,采用钛质金属管,固定性好,不易脱落,可长期戴管,对生活影响较小,术后不影响MR、CT等常规鼻咽癌的复诊检查。


六、蝶腭神经节针刺

蝶腭神经节针刺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在较短时间内即可缓解耳闷、耳鸣等症状,并且较传统针刺选穴精少,治疗频次少,每周1-2次,避免患者需密集治疗的不便,减少就医时间。


七、增强版“刘氏八段锦操”

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流传最广。坚持练习八段锦,可以祛病健身。练习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简单易学,节省时间,作用显著。科室主任刘元献教授在传统八段锦基础上,结合气息吐纳方法,进行部分改良,动作更加舒展、优美,健身效果更加明显。


微信扫二维码即可打开视频,此为增强版“刘氏八段锦操”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