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者的心理维护策略

徐福山医生 发布于2018-08-25 10:53 阅读量8587

本文由徐福山原创

        权威统计数字表明:全球同性恋者的数量约占总人口的4%以上,我国可能有5000万以上的同性恋者,如此巨大群体的心理健康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如果诸事顺心,多数人是不会怀疑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也更不会关注心理健康是否需要维护。现实中这个特殊的群体(同性恋者),是很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因为在生活、情感、人际及工作等方面,同性相恋的人会受到更多的环境压力和不良刺激。

  维护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是一种常用方法,但忌讲“空话”,谈“大道理”,我们认为:心理工作对于求助人群,应该具有直观、有效的实用价值,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入手,重点在于解决方法的讨论,并提供完整的应对策略。

        现在看来,同性恋群体最需要加强的,应该是“情爱技能”,换句话来说,就是谈恋爱的 “能力”,这也是现代医学坚持不把同性恋列为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大部分心理问题的产生,无论年纪大小、阅历深浅、也不论同性、异性,都是由于在情感,或者说是因情爱挫折而引发。

  怎么理解挫折一词呢?有人觉得就是恋爱失败了,分手了,受挫了,被抛弃了,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比较前沿的爱情心理学认为:凡是因个人情爱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身心障碍都可以算做“爱情失败”。具体包括:

感情破裂:无论是主动一方还是被动一方,爱情的失败不以谁是抛弃对方的一方为成败标准,毕竟恋情刚开始的时候谁也不是为了分开而在一起的。

求而不得: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单相思”,不要小看这个单恋现象,它对人心灵上的损坏是不低于实际的二人恋爱失败,研究发现,性格懦弱、保守、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人,在成年期很长一段时间也难以开展情爱关系,就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仅处于单恋、暗恋的水平,而影响了情爱能力的形成。

被动性关系: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情感需求,喜欢谁或不喜欢谁,没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和态度,恋情的开始或是结束,均由对方来掌握,而且经常因此而受到伤害。这种进入和离开爱情的方式都是被动的,当事人还非常的可怜和无辜,其实是一种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在平时我们的心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案例,而且也包括了不少的同性恋者。

        什么是“恋爱技能缺乏”?简言之,就是在有效地表达情感基础上,不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不能达成自身的爱情目标、不能长久地维持恋爱关系、不能正确处理两人之间的观念差异等等一系列纯粹的能力问题,是无分同性或异性的。在任何二人关系中,都会发生,性质和程度也近乎相当。强调爱情的发生依赖感觉,爱情的存在依赖技能。如果非要给恋爱技能加以量化的界定,从个人角度出发应该是“三分爱意,七分相处”,感情再好的伴侣,如果没有处理相应问题的认识和能力,那么二人的前景是不太看好的。

        在情感的世界中,多数人都是自私的,都想得到更多,都想占有对方,都想充满对方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但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同性恋者内心非常痛苦又无法解脱,甚至走上了轻生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方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爱情的认识和情感技巧缺乏所导致。这样子的悲剧时有发生,我们都应该引以为戒。如有面临类似的困扰,请尽早与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联系,以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其次,就是“家庭关系技能”,这与前面的内容有点相似,都是一种必要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但范围和对像都完全不同,这种能力面对的是我们的父母、家人和对自己非常有影响力的朋友等等。

        为什么不把它与情爱方面的能力所等同呢?是由于面对家人与面对爱人有本质的区别,血缘亲情也许没有爱情来的那么猛烈,那么激情,但它相对而言会更长久和稳固。这种稳固,在双方的斗争,特别是因与同性恋爱而发生的冲突中显得特别重要。其含义为:说一千道一万终究是亲人,虽然在观念上有巨大的差异,但“斗而不破”,是最终大多数事件处理的结局。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并不认同,因为其自身可能发生过很多的与父母或是其他亲人难以调和的矛盾,这虽不是个“容易的事儿”,但并非不能解决,之所以形成了这么大的困难,一方面与家庭的人员的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与同性恋群体自身对亲情的认识有关。

  经常会有人对我说:“医生,其实我什么都明白,你说的我都懂,我也想过,但我就是做不到。”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是不能接受这种论调的。从根本上讲,人都有最重要的“趋利避害”的根本特性。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是足够的,那么他面临不利境况时,就会自动选择离开;他面对有利境况时,就会自动选择接受。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您真的认为亲情对双方都是固不可破的,那么解决爱人与亲人的冲突,反而容易得多。说得再直白一点,你不能失去父母,父母也不能失去你,你不选择主动与家庭隔离,那么家庭早晚会接受一个他们看来不完善的你,因为每个家庭都具有非常的个体化特征,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但原理是一样的。  

  第三,是关于因同性性行为引发的相关心理问题,作者加以几点补充:对性传播疾病的恐惧~相信几乎所有的男同性恋者在不安全性行为发生后,都会对是否染病非常害怕和恐慌,多数人在医学生物检测阴性后,会渐渐消除心理方面的症状和不适应,但也有一部分人,无法通过未得疾病的事实来改善精神心理状态,这就需要加以心理治疗和干预了。我们曾经收治过不少的病例,大多症状表现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惊恐之下,影响了工作、人际和日常生活。

  患性传播疾病之后的心理障碍  这个相信大家所知更少。其实这种情况反而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有异性恋者也有同性恋者,但近来同性恋群体发生的比率有所上升,在此我们应该加以一定了解,这是由于多性伴行为模式,在同性恋群体中占有较高比例的缘故。平时我们医务人员常会遇到由于不安全性行为而染上性传播疾病的同性恋患者,他们的心理问题不仅仅发生于对可能染病的担扰,而是在性病治疗成功,身体完全康复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失眠、情绪不稳、心情差、易激动等等,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是必须要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的问题。

  第四,也是最难的一个方面,就是同性恋者的环境适应问题,因为每个人都躲不开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当前社会的主流认识水平,决定了同性群体只能处于一种隐蔽的状态之中,从而自我保护。对因为在社会大环境未有根本性改变之前,暴露自己同性身份多半不利于身心健康。

        那么,什么时候能消除岐视呢?作者想给大家抛出的观点是:“当同性恋这个词从人们内心淡化的时候,特别是在同性恋者自己的内心中淡化的时候,歧视就会被慢慢淡化。”

        同性恋群体需要平等和理解,希望社会接纳世界的多样性,同时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同样,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也要求同性恋者对这个世界的不同,有所接纳。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性恋者在不断争取社会理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建设,包括生存的能力、道德的修养、心理的健康等等。在这里多谈一下“调整心态”。曾经这个群体受到了很多的伤害,既往的伤害和不公,让同性恋者对外界的评价和态度非常敏感,甚至会有激烈的反应。然而这对自己的社会形象没有益处,可能也在不断地破坏整体群体的形旬。因为 “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据”,让上千个专家在媒体上呼吁去尊重同性恋群体,也比不上一个优秀、能干、善良、可敬的人,曾经默默守候、用心去爱护,在多年后平静而坚定的宣布:“我是同性恋!”

       这样的事例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起到说服公众的效果。

        但是,即便主流社会承认了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爱与被爱的权利,我们也不能要求14亿人口中的每一位都能达到这样的认知水平。只要有一半以上的人理解和同情同性恋,支持他们的情感需要,反对岐视和迫害,那么,我们就又能回归到历史上出现的“和谐盛世”,像我国的西汉、唐代中期、南宋及明朝等思想开明、文化先进、经济发达的社会。

  针对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维护策略,简言之:

1)真诚地爱人与被爱,同时还要会去建设性地爱。

2)巧妙而有效地处理家庭内部的反对意见。

3)在性活动中做好保护,多了解相关知识。

4)宽容自强,以自身行为证明同性恋者是优秀的人。

5)任何时候不要放弃自己,因为希望一直存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