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篇文章)3.未愈的心理创伤:研究发现,有一部分执着于通过暴力向女性表达情绪的男人,既往的生活中都曾经遭受过巨大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折磨或许是突然爆发具有强烈冲击性的,又或许是烈度不高但持续存在的。他们可能经受过精神方面的虐待、严酷环境中的艰难求生、亲人朋友的性侵害、校园中的长期欺凌,甚至自己本身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这样的男孩在长大的过程中,基本上只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化苦难为力量,超越不幸的前半生,实现后半生的幸福和成功;要么一直自我放弃,沉沦到底的过后半生,甚至放任自己,在心理缺陷的作用下去伤害他人。
这样的男性通常看上去非常容易激动,一提起与自己过去心理创伤相关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言行中尽是愤怒、执拗或偏激。与别人深入交谈时,谈话的方向和内容多与过去的不幸有关,思维纠结于过去,难以面向未来。与其谈心会非常耗神,让人感到疲乏和充满压力。与第一类自幼没有正确养育的人不同,饱受心理创伤的人对暴力行为有清醒的认识,殴打妻子或恋人并不是自身的本意,但往往难以控制。平时我们看到的那种打过又后悔,和好了之后又再打的家庭暴力中,有很多属于此类。
4.其他的心理成因:不得不承认,有一小部分殴打妻子的男人,虽然不能诊断为精神疾病,但其行为还是具有一定的心理病理性意义的。现实工作中,我们会观察到个别打老婆的男人,表现得“内向而腼腆”,对殴妻一事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来表达,不为自己辩解也不充满悔恨,但除了打人之外找不到其他的症状和社会功能缺陷,一时无法判断为精神上有问题。这种情况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了解,只好暂统称之为“心理或个性的缺损”。但这样的殴打行为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很有可能是极端冷酷和残忍的伤害模式,造成的后果也是极为深重和可怕,必须要严加防范。
还有一种打老婆的类型,是广大人民群众比较熟悉的,就是长期处于现实困境中的部分男性,因为经历各方面的失败和挫折缺乏正确有效的排解方式,却把自己的负性情绪转向妻子或恋人。
上面这个简单的对比,让我们能观察得到,有一部分暴力施害者对待生活、家人和自己的态度是有问题的。这种态度并不是如缺乏教养的那样明析,也不如心理缺损那样的未知,是介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的模糊地带。所以造成这种男人打老婆,是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前面我们系统而详细地对家庭暴力中的施害者(主要为男性)进行了心理成因方面的分析,就此向广大女性提出以下几条实用建议:
(1)重视预防:把关键性的工作做在前面永远错不了,遇人多观察、多了解、多思考更是错不了。未婚女性特别是即将进入婚姻的女性朋友,或许真的应该尽早去了解对方的家庭,去观察他父母的相处方式,默默地看看父亲和母亲之间是如何讲话,如何做事,如何应对困难。这些东西可以一时伪装,假以时日去了解肯定能得到真相。从前我们只是提醒,要注意精神疾病家族史,其实有时候对方的家庭关系更为重要。如果能在进入一个家庭之前,把家庭暴力的风险评估做完,相信对于人生重大抉择是有帮助的。
(2)有效应对:永远不要允许男人动手打你,不要安慰自己说他是失手了,
也不要欺骗自己认为没有下次,更不能觉得自己也有错或许是该打的。研究发现,算了,别说科学研究了,提点接地气的。在我们老家那里,如果一个男人在打了老婆之后再也没有动过手,那么他一定是被岳父或小舅子带领下的男性们打得更惨。行为主义的治疗理念在这里特别的适用,也就是说,如果想阻断一种不良行为,那么有时得让当事人付出远为惨重的代价。当然,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鼓励暴力行为,但女性朋友们一定要记得,当男人觉得打了你会有更可怕的后果时,相信大多数人会三思后行,所以要学会应用法律手段加以实现。
(3)寻找支持:千万不要觉得把被打的事情说出去会丢脸,你被殴打不是你的错,打人者才应该羞愧和被指责。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男女平权做得最好的国家第一,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北欧的家庭暴力,往往是女人打男人。虽然很多人对殴妻行为了解不深,但主流的社会认知对其是不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绝不对像印度人那样的看待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你受到家庭内部的暴力伤害或威胁时,一定要向家庭外部寻求帮助。一方面是法律和政策上的帮助,另一方面是专业技术上的帮助,更不能忘记的是强化亲人朋友在情感上的帮助。
(4)自立自强:我国的女性通过几十年的历史进程,已经实现了在社会生活中诸多方面的男女平等,甚至个别方面有所超越,比如教育水平。但很多女性并未能摆脱传统婚恋观念中的落后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家庭暴力现象的生生不息。不再把个人命运绑在男人身上,是解决家庭暴力现象的根本指导思想。不管时代如何变幻,先有份喜爱的工作,把生活打理和井井有条,娱乐爱好也丰富多彩,这样的人,无论男女,都是健康、可爱和充满正能量的。这样子就会有非常良性的心态,即“有你更好,没有你我也能快快乐乐!”
只有具备了照顾好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照顾好其他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抱着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和互相包容的初心,去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容地应对雨雪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