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相信有很多人都有着深刻的印象。在这部作品首播十五年后,我国终于迎来了《反家庭暴力法》,使广大家暴受害者得到了期待已久的法律保障。据新华社报道,截止今年10月底,全国各级法院发出了1830份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家暴受害者提供了有效保护。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很多家庭中的暴力行为仍不断见诸报道,存于生活,严重危害着女性、老人及未成年人的个人安全和心身健康。
有的人觉得家庭暴力离自己很远;只能说这样的朋友运气很好,因为根据某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20%的受访者坦诚自己遭受过家庭暴力的伤害,而44%的爱访者表示虽然自身没有经历,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却处于家庭暴力的困扰之中。这样的比例,可不能算是“小概率”事件了,也证明了家庭暴力真的就在我们身边,从没经历或没有注意到是一种个人的幸运,但不能因此觉得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并不严重。
《反家庭暴力法》中,把“家庭暴力”的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和精神侵害行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多数民众还仅仅能把躯体上的侵害认识为家庭暴力,对精神上的侵害的形式和后果仍并不十分清楚。而从我们心理卫生工作的角度来看,不但家暴会造成严重的躯体损伤,也会对心理健康形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许多人心理扭曲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与自幼承受的家庭暴力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根本上的原因,既包括身体上的侵害,当然也包括精神上的侵害。
曾经在读小学时目瞪口呆地看着手持木棍的壮汉在街上追打妻子,直打到精疲力竭也不肯罢手;也在大学刚毕业时听到彬彬有礼的邻居抓着老婆的头往墙上狠撞的可怕声音。故我对男人打女人的行为充满了恶感和排斥,并渐渐的去了解和关注,也有意识地去普及防护知识。由于篇幅所限,同时也为了避免观点过于空泛和缺乏重点,我们本次集中讨论男性殴妻行为的心理成因及针对女性的一些实用应对建议。
习惯于用殴打女性来解决问题的男人,往往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过差的教养水平:虽然有的研究认为,文化教育程度是影响殴妻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事实并不能证明博士就会对夫人相敬如宾,文盲就会以打老婆为乐。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教养水平”,而非“教育水平”。简单来说,人的教养与学历文凭无关,因为它不是在学校教育中所能形成的;教养是只有父母或是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或照料者才能提供和影响的。过去有句俗语用来形容人的个性成长,即“三岁看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即我们的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黄金时期是出生后到3-4岁之间,如果那时得到了优质的营养、安全的环境、紧密的亲子关系和足够的良性行为示范,那么孩子成年后心身比较健康的可能性就大些。反之,如果这个阶段经历的是不良的营养、动荡的环境、恶劣的亲子关系及大量的负性行为示范,那么孩子蜕变成心灵扭曲的个性的可能性也足够多。上面强调的因素中,成年人,包括父母、祖辈或其他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或照料者有意无意的“行为示范”,就是我们所强调的教养。
很多父母可能平时不是很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草率地认为儿童不懂成人在做什么,抑或是压根就不在意儿童的认识和反应,这是极为错误的。因为孩子的确是父母的镜子,在临床工作中,通常我们和孩子能推心置腹地聊上半个小时,其父母的主要人格特质就会展露无遗。所以,凭恣意殴打弱者(女人、小孩和老人)来处理自身问题的男人,其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孩子走向走年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意识或能力去纠正孩子的不当言行,更无力培养正性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甚至父母本身就是很漠视社会准则。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女人是必须要打的”或“我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甚至是“为了操控他人可以不择手段”。所以,如何判断一个男性是否能成为合格的丈夫,是未婚女性的必修课,通过对其言行的观察,是能够评估对方殴妻行为的风险高低的。
2.失败的社会角色:说到这里有些朋友肯定不认同,社会名人的家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如疯狂英语的李阳等。难到影视名星或是其他成功人氏,会比我们平常老百性的人生更加失败?不要心急,我们先来谈谈社会角色。摆脱晦涩的科学定义,我们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就是简单几句话而已:第一,我是谁?又是谁的谁?第二,我在哪?又要往哪里去?第三,我在做什么,又应该做什么?在生活中,男性首先成为两个人的儿子、接着成为几个人的学生和一大堆人的同学、下面可能成为一个人的丈夫、大于等于一个人的父亲及不知道多少人的朋友和同事。一个人能否在不同的阶段良好的承担新的角色,并履行相应的心理行为功能,为衡量其人生是否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决定性标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到时候,就做什么样的事情”。有很多人在某些方面具有特别突出的天赋,但不代表在所有的方面都会比其他人优秀,甚至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短板。人们时常自动性的忽略事物本身的多面性,只去注意自己愿意看到的方面,所以对于天才、名人和成功者,只凭一方面的成就便会推想对方是个完美的人,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符合事实。简单来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或许是个辱骂父母的逆子;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也可能是个殴打妻子的恶棍。会对女人挥起拳头的部分男性,从表面上似乎和穷困潦倒或饱经挫折无关,但他们其实从来没有冷静和认真地思考过我们上述的几个人生基本问题,从没问过自己真的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生,或许有光彩照人之处,但注定大多数时间处于晦暗,在妄自尊大和茫然失措之间徘徊,一但内心的冲突加剧就可能通过暴力行径投向身边的弱者,特别是女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