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性心理与人工智能

徐福山医生 发布于2018-08-12 14:53 阅读量7196

本文由徐福山原创

相熟的好友都了解,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爱好者,而且也喜欢对其中展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所以才有了这几年持续不断的“电影心理沙龙”这一教学形式。机器人、复制人、人造人这种类型的电影,在我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几乎所有的同类影片所探讨的终极问题是:“当人工智能的产物不断接近人类,并且最终全面超越人类的能力水平之后,我们能否与之共生共存?”

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悖论,既然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是完全有可能超越人类的,这在前几天的国际象棋比赛里已经得到证明,顶级大师的水平也抵上不电脑的几十分之一罢了。那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却如何着了魔一样的去创造这样危险的可能性,到了几乎不顾及全人类的安全和命运的地步。这仅仅用科学疯子或是好奇心就能解释得了么?我看不尽然。

2015年初上映的《机械姬》就试图向我们提示,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根本目标之一,或许就是日渐严重的陪伴需要。现在30岁以下的人应该没有不知道充气娃娃的,这种产物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创造出来的。那么,原来人与人相互满足生理需求的模式怎么了?有那么多的男性无法找到女性来完成性行为?还是这些男性根本不想去找女性完成性行为?怕是后一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表面上看是个现实问题,但背后却是可怕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满足需要的意愿降低的本质。又是前几天,刚刚的,有企业已经开始把人工智能与充气娃娃合二为一,让客户不但可以处理性欲,还能与之谈情说爱,满足其心理需求。我个人觉得,这真的是划时代的举措,其后续影响可能会完全的改变人类生活模式的未来。

为什么人们变得越来越不需要别人?这个问题怕还是得从头说起。先拿宠物当例子,人们最开始驯养动物,是为了生存,即肉的来源(猪)和安全保障(狗)。接着是生产劳动的需要,催生了大型草食动物被引入人类社会。接着当生产力大幅提升之后,富裕人群开始寻求小型动物的陪伴而排解寂寞。如此形式已经持续千年而直至今天,当地球上多数人不再为一日三餐而困扰,渐渐的追求越来越高的生活品质之时,宠物的圈养就成为习以为常的风潮。

可宠物毕竟与人是不一样的。猫猫狗狗可以撒欢卖萌,也可以姿态优美,可以柔顺依赖,更可以有小小的情感互动。但再怎么互动,它们也达不到人类之间最基本的情感互动水平。如果有优秀人类的漂亮外形,拥有使人舒适的交流能力,却不具备令人讨厌的诸多个性特征,那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乐于接受的。我们也就不用担心陪伴自己的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欲壑难平的无理要求或是桀骜不驯的言语冲撞了。你要求的思想就是他(她)的思想,你期待的行为就是他(她)的行为,你让他(她)往东就往东,你叫他(她)向西就向西。人工智能控制下的假体无条件地为你服务,人工智能控制下的心灵与你内心最柔弱的部分无缝对接。

这想想都真的很美好。但必须得是在一切可控的前提之下。2016年度最成功美剧《西部世界》中,人造人的创造者就是希望释放人类内心中各种邪恶肮脏的欲念,而发展人工智能。即使是在电影中,编剧和导演也没有底气认为人类可以如此为所欲为下去,因为人造人是我们的复制品,总有一天它们会学会人类身上所有的缺点和恶行。而当它们采取行动时,一定会比腐化堕落的我们更坚决和更有效率,所以,如果按这样的路走下去,人类灭亡也真的是可见可期。

所以,我们不得不悲观地来看待当前的人类社会,环境持续恶化,文明冲突普遍,经济发展乏力,家庭成员疏远。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总体处于崩溃离析的激荡格局之中。我个人也都想养一只猫,每天可以宠辱皆忘的和它嬉戏。这样子远比费尽力气去了解和讨好另一个人类个体来得容易,成本低廉又不易受挫。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去和人造人一同生活,虽然它可能是百依百顺的,但我们每个人,真实的人,难到不应该有一些些独特的东西么?即使这些独特的个性有时让我们不快,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一定活得我们期待的样子?很遗憾,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设定和要求,完全以自我的喜好为中心,我想,这样的人以后还是更适合脑子里装着芯片的充气娃娃吧,那样就可以量身订做了。

我的专业要求我包容,好的,我不反对人工智能走进我们的生活。但我恐惧有一天全世界都不需要真人了,老婆是性感听话的充气娃娃,儿子是染着红毛的泰迪狗,朋友们再不一起吃饭打牌,只是在千里之外偶而问候。我们一个个的再也不用出门,每天守在家里,吃喝靠快递,满身的肥肉(有兴趣的朋友可参看2009年《机器替身》),每当照镜子的时候,身边的“她”都会深情款款的对我们说:“亲爱的,你真帅,我就爱看你400多斤的样子”。

细思极恐,不寒而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