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里的“隧道”发炎了?一文读懂跗骨窦综合征

陈晓勇医生 发布于2025-02-25 15:30 阅读量12166

本文由陈晓勇原创

一、这是什么毛病?


你的脚踝外侧有个"隐秘隧道"(学名:跗骨窦),位于脚踝骨(距骨)和脚跟骨(跟骨)之间。这个小空间里住着韧带、血管和神经。当这里发炎肿胀时,就会引发持续疼痛,医学上称为跗骨窦综合征



关键点:


  最常见诱因:崴脚(尤其反复扭伤同一只脚);


  高发人群:运动人群、久站族、扁平足、孕妈;


 好消息:90%以上不用手术就能好。


二、自测指南:你中招了吗?


✅ 典型症状:


· 踝关节外侧的前下方持续钝痛(像被门夹手指的闷痛);


· 上下楼梯、负重行走、跑步时可能转为刺痛;


· 局部肿胀,外观似“囊肿”;


· 按压外踝前下方凹陷处剧痛。


Sinus Tarsi Syndrome - WikiSM (Sports Medicine Wiki)

⚠️ 注意区分:容易和普通崴脚混淆!如果崴脚后1个月还疼,要警惕这个病!


三、六大元凶排行榜


1. 运动损伤:篮球、足球等需要突然扭转的运动;


2. 鞋子作祟:细高跟、硬底鞋、人字拖;


3. 天生足型:扁平足/高弓足;


4. 体重压力:BMI>24要当心;


5. 职业因素:教师、外卖员等久站职业;


6. 怀孕影响:激素让韧带变松+体重增加。


四、治疗组合拳


主要目的是减轻跗骨窦的肿胀和疼痛。常见治疗包括:


· 非处方药:如布洛芬,一般不连续使用超过2周;


· 局部封闭:直接注射缓解炎症和疼痛;


· 固定:佩戴支具或行走靴以稳定关节;


· 物理治疗:拉伸和锻炼踝周肌肉;


· 手术:仅在其他治疗无效且疼痛或肿胀持续严重时考虑。


五、避雷指南


 警惕:

· 避免“带痛坚持”运动;

· 避免爬高取物。


 正确选择:

· 运动时佩戴护具或合适的鞋子;

· 踝部运动后充分休息恢复;

· 运动前后拉伸。


六、预防清单


1. 崴脚后务必彻底治疗,避免发展成慢性病;


2. 运动前要做脚踝绕环热身(顺时针+逆时针各30秒);


3. 办公室备双平底鞋,久坐后做脚趾扣地的动作;


4. 每减肥5斤,脚踝压力能减轻15斤!


七、何时马上就医?


  剧烈疼痛;


  肿胀加重;


  皮肤变色;


  足踝无法活动。


八、医生这样做:


诊室里

1. 检查受伤的踝关节;

2. 观察肿胀并按压(触诊)跗骨窦;

3. 要求患者站立、行走;

4. 患者需告知医生何时引起疼痛或加重;

5. 患者应向医生说明症状首次出现的时间,尤其是明确损伤的时间或原因。


Sinus Tarsi Syndrome - Advance Foot Clinic Podiatry


可能的检查

· 足部X线或CT:排除骨折;

· MRI:观察软骨和韧带。


小贴士

超过30%的慢性脚踝疼其实是跗骨窦综合征!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拖成顽固性疾病。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