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那天,7月11日,周二,晴。
在去往门诊的路上,我收到团队小Y医生发来的微信:“李主任,昨天门诊有个TCD初筛发现双侧颈内动脉病变的阿姨,因昨天出完报告门诊医生已经下班,我交代她今天挂您的号再复诊看看”。
小Y医生是我团队的TCD医生,由她检查发现的脑血管病变基本八九不离十,都能进一步被血管影像检查证实。我随即微信回复她:“好”。
7:58分,开诊叫号。
看完前两个患者,到第三个患者。只见一个年轻小伙子陪同一位阿姨步入诊室。小伙子随即从袋子里拿出TCD检查报告和颈部动脉超声报告放在我面前。嗯,这应该就是小Y说的那位陈阿姨了。
没等我张口问,陈阿姨主动诉说病情:“医生,我右边的肢体近一年总觉得力气不够,而且,这一年一直口服药物治疗,但最近1个月感觉右侧肢体没力的情况还在加重”。。。(省略中间详细询问病情和专科体格检查的过程)。
我看着她昨天的TCD报告,TCD报告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终末段重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终末段考虑闭塞可能性大”,告诉陈阿姨和他儿子说,TCD检查是从脑血流的角度发现您双侧大脑供血的主干动脉病变,因为该检查看不见血管管腔和病变的具体定位,需要进一步做CT血管成像和灌注评估头颈部大动脉病变的具体部位(CTA+CTP)和脑缺血情况,还要做头颅MRI看看近期是否有急性脑梗死病灶。
陈阿姨和儿子随即点头同意。
很快,头颈部CTA回报,陈阿姨双侧颈内动脉C6段到双侧大脑中、前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部分节段闭塞(箭头所指之处为双侧颈内动脉C6-C7段),灌注成像见左侧大脑半球低灌注状态;颅脑核磁片上未见到新鲜严重的梗死病灶。
待我看完片子,陈阿姨和儿子急切的望着我,等我开口。
我极力快速的组织语言,避免吓到他们,又要告诉他们病情的紧急性。
“是这样的,每个人在颈部有左右两根主要的动脉血管,给左右大脑供血,现在您这两根主干道血管出现堵塞,大脑血液供应障碍,但请别紧张,您脑子里有部分侧支血管发挥了部分补救供血的作用。”
听我说完,母子两舒了一口气。
“但因为主干供血动脉堵塞,目前需要住院进一步做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看是否能在狭窄处安放支架,支架撑开血管,让血液流畅”,我继续道。
“住院啊?李医生,一定要住院吗?”陈阿姨问。
“是的,您这个情况必须住院才能处理,门诊处理不了。”我真诚的告知。
“可是,我们的医保在老家,回老家住院治疗可能报销比列高一点。”
。。。。。。
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他乡深漂人。
都是深漂一族,此时此刻,就在我的诊室,我想说,人类的悲喜是想通的,我能深深理解陈阿姨和他儿子的心情,回老家看病,报销比列比在深圳住院相对高些。
和陈阿姨交代了注意事项,并建议回老家后尽快住院处理。
与母子二人就此别过,他们踏上回老家安徽看病的归途。
8月2日,周二,门诊。
与往常一样叫号,诊室进来了陈阿姨母子。母子两人神色凝重,老家求医,不随人愿。
原来,陈阿姨从深圳回到老家一家医院住院,经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后,当地医生告知目前医院医疗水平技术做不了支架。。。
千里归家求治疗,事与愿违空叹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看完陈阿姨从老家带来的DSA片,我告诉她,我们介入团队能帮你做支架,您若同意现在就能帮你办理入院。母子二人果断决定,选择深圳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团队的医生治疗。
我交代团队管床的阳礼医生,陈阿姨已经在我院门诊和老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术前检查精简,尽快安排阿姨行支架手术治疗。
8月7日,按照术前准备方案,为陈阿姨行左侧颈内动脉C6段支架植入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阿姨无并发症。
8月9日,小Y医生再次为阿姨复查支架术后脑血流情况(复查TCD),支架处血流通畅,远段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较术前明显改善。如下图:
8月10号,阿姨出院。
陈阿姨这次的曲折求医经历,在心路历程上,我算是全程陪伴了一程。
共筑中国梦,同修健康梦。
我有一个梦,希望陈阿姨这样的患者,在求医路上少点曲折,多点温暖;让患者少为费用操心,让医者多为业务用心。
呜呼,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