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排便像在拉碎玻璃,并且之后出现持续数小时乃至一整天肛门痉挛性疼痛的疾病,称之为肛裂,其作为肛肠科常见的三大良性疾病之一,一旦患上,是否一定需要手术?如果保守治疗能否治愈?是否会经常复发?我们要如何预防?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肛裂这个疾病。
得了肛裂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急性肛裂和慢性肛裂有什么区别?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好发于年轻人(青少年),此外15%的产妇会出现肛裂。排便时和排便后的肛门疼痛是肛裂最为重要的临床特征,常伴有局部瘙痒或便血。
肛裂可分为急性或慢性,症状持续不超过6~8周的急性肛裂主要表现为肛管皮肤单纯撕裂;而慢性肛裂可见裂口远端的哨兵痔、裂口近端的肛乳头肥大、内括约肌纤维的裸露或皮下瘘等。
通俗地说,不同于一些肛周感染性疾病,肛裂疼痛的特点是解便时肛门产生剧烈疼痛,随之会有所缓解,随后是持续性的痉挛性疼痛。
肛裂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鉴别的标准有二个:一是发病持续的时间,持续发作超过6~8周,症状无法缓解或治愈,会被认为是肛裂发展成慢性的一个标准;二是除了肛裂排便独特的疼痛特征以外,肛门口在疼痛最严重的部位会在便后擦拭时发现多了一块脱出的皮肤或者包块,有些患者还会发现每次排便都有一个小肉球从肛门内掉出,也有人会发现疼痛的地方除了会擦到血迹,还会有一个小破口,同时能擦到脓液,这就是哨兵痔、肛乳头肥大以及皮下瘘。
医生是如何诊断肛裂的,临床上可能会做哪些检查?
肛裂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及局部检查,若有特殊症状或体征,应警惕是否合并克罗恩病、传染性疾病等其他疾病。所以就诊的时候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局部视诊、指检及肛门镜检查来确诊。
疼痛明显的患者若无法配合完成指检等局部检查的,医生会使用表面麻醉剂或在麻醉下进行检查。所以害怕检查引起疼痛的患者不要担心,有经验的医生会考虑到检查本身刺激产生的疼痛而采取应对的方法,总之,检查引起剧烈疼痛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对病史询问和检查时候发现疑问,那么实施进一步的肠镜检查可排除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腔内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肛门括约肌形态,主要用于因肛裂术后复发进行第二次手术前的评估及松弛型肛裂的术前评估。
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出现非典型症状或检查出异常结果时,医生必须排除其他病理因素,比如对于发生在侧方的肛裂会警惕是否由克罗恩病、结核、梅毒、艾滋病、皮肤病(如银屑病)或肛管癌等引起,并在开始治疗前进行进一步检查,包括电子结肠镜、局部组织活检等。
如果确诊了肛裂,医生会怎么治疗呢?
通常无论是急性或慢性肛裂患者,医生都会首选基础治疗。因为肛裂的发生无外乎是大便过分干结、粗大,或者反复腹泻导致肛门口受力最薄弱的肛管皮肤被撕裂,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经久不愈的溃疡。就好比我们要将一个体积大于一个容器开口的物体硬塞进去,如果容器的开口是柔软材质,使用蛮力一定会导致受力最薄弱的位置被撕裂,发生在肛门口就形成了肛裂。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通过饮食等方法来调整大便的性状就显得极为有意义。
增加膳食纤维和水的摄入,加强运动,调整生活方式是肛裂的基础治疗方法。
无论是对于急性还是慢性肛裂,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同时加强健康管理,例如戒烟、戒酒、戒辛辣、戒油腻、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注意休息也很重要。摄入足够量的液体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避免便秘的发生。膳食纤维是植物或类似碳水化合物的可食用部分,建议摄入量25~30克/天。此外对于急性期肛裂的患者,建议保持纤维摄入量来预防复发。
如果通过上述自我调理之后仍旧无法彻底改变排便性状,那么医生就会推荐使用容积性泻剂和渗透性泻剂,通过软化粪便减少对裂口的刺激和损伤,以此减轻症状。
容积性泻剂通过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起到通便作用,临床上主要有纤维素的补充剂,最常见的是小麦纤维素颗粒、甲基纤维素和口服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纤维补充剂。
渗透性泻剂主要包括聚乙二醇和不被吸收的糖类。通过粪便的软化,来减轻排便对于裂口的刺激和损伤,有助于减轻症状,促进创面愈合。
此外,医生常常会推荐使用温水坐浴。因为坐浴可减轻肛门括约肌痉挛来缓解疼痛,并改善肛门部血液循环。温水坐浴不仅可以治愈肛裂,还能防止复发。
目前,国内外所有关于肛裂治疗的共识文件都包括坐浴疗法,其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局部卫生状况,还可以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建议温水坐浴(36~40 摄氏度)10~15分钟,一天2次或每次排便后。
温水坐浴通过热刺激能提高伤口周围皮肤温度,使肛门括约肌放松,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阻断疼痛的病理反射,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