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科普
中风的病因病机
看过《名医女妃传》(电视剧)的大概都还记得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位名门的老奶奶徐太夫人突发中风,众人均手足无措,唯有私下学医且通于医理的允贤镇定施救,施针放血,于千钧一刻之间救回徐太夫人的性命。此事发生于大明中期,程朱理学兴盛之时。
回到正题,在中风急性期,究竟有什么安全有效的中医急救手段呢?我们先从中风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来认识吧。
中风,是中医对“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言语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的称呼。因其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统称“四高”)的特点。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是:当风、火、痰、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脑窍),导致“窍闭神(脑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临床选穴及操作
据靳瑞教授(以下尊称“靳老”)的临床经验及对该疾病的认识,可选用“颞三针”为治疗中风急性期的基本方法。1、选穴(1)主穴:颞三针(第一针:偏瘫对侧颞部耳尖直上2寸处,第二针、第三针:第一针为中间点同一水平向左右各旁开1寸处)。(2)配穴:风府透哑门、四关穴。2、操作:取30号2寸不锈钢毫针针于偏瘫对侧颞部,针尖与部位呈15°~30°角下刺入,针刺深度占针身3/4,至局部有麻胀酸感或放射至整个头部为度,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捻转手法一次。
靳老根据头为“诸阳之会”、四海中的“脑为髓之海”、以及标本或根结或气街等等的理论选取颞三针治疗中风。颞三针位于头侧部,归经属少阳经,与督脉、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厥阴经、阳维脉、阳跷脉都有交集,故取此穴可疏解人体枢机,鼓舞少阳生机,因此,此等种种均表明针刺颞三针是可以作为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优选方案。(具体可看庄礼兴教授主编的《靳瑞学术思想及靳三针疗法经验集成》一书)
本人认为,突发起病之疾,多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但以“实”为主要矛盾)为主,实则疾泻之,而针刺等疗法即是不错的选择。电视剧(《名医女妃传》)中的则是用到针灸里的刺络放血泻邪之法,选取的穴位可以依据局部取穴、邻近取穴、远端取穴、辨经取穴、辨证取穴等方法,择一或多来使用。局部选穴可以是颞三针或是说中风责任病灶的头皮透射区;邻近的我们多选用耳部,耳尖或是耳穴中“额”、“颞”、“枕”、“脑干”、“缘中”等;远端多可选用四肢末端的井穴,或是八风和八邪,或是指(趾)端瘀络明显处;辨经则以少阳经、督脉、任脉、厥阴经、足太阳经、足阳明胃经等的郄穴(无郄穴则选用八脉交会穴等);辨证以风、火、瘀、痰为主,依据邪气的不同而选用各经的五腧穴。
病例分享
分享一例本人给一中风急性期患者针刺的心得。该患者是急性脑梗塞(基底节区)的患者,暨时辨别其为阳明湿热证,以通腑行气为针灸主方,果不其然,待其大便通畅后,该患者左侧肢体的肌力由原本的0级恢复到3+级,其与家属均喜出望外。针刺2次出针后,我转身离开时,这个病人的手脚就能抬起来了。因此,对于已经错过中风发病即刻治疗的患者,在其7-14天急性期内,注重辨证、辨经论治,以通利肠腑为切入点,亦能达到令人惊喜的效果。(此则案例仅供参考,望同道多用心临床,辨析清楚证型和归经后,选用适合患者当下的针灸组穴刺法,来解除其迫在眉睫的苦难!)
注意!如果发现身边有人中风,请勿私自处理,务必立即送来医院急诊接受专业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