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一直是“肝炎大国”,1996年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人口达到了9.16%,属于世界上高流行国家。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最终要消灭病毒性肝炎的目标:到2030年,新发慢性乙肝和丙肝减少90%,乙肝和丙肝死亡率降低65%,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覆盖80%的患者。人类科学家发起的“慢性乙肝母婴阻断零传播”工程项目,正在医院内广泛实施。同时,人类正在研发新的药物,尤其是免疫调节剂类新药,将来可能实现彻底治愈乙肝的梦想。
为进一步降低新发乙肝病毒感染,早日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鼓励和资助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孕妇到医疗机构分娩,以提高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二是开展乙肝、艾滋病和梅毒三重阻断项目,对乙肝阳性母亲所生产的新生儿提供免费乙肝免疫球蛋白;三是对15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进行乙肝疫苗补种;四是制定高危成年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和方案;五是对所有无偿捐献的血液进行乙肝和丙肝核酸检测。这些强化措施进一步降低了母婴乙肝传播率。
同时,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已被列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通过政府协商和药物仿制等工作,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价格也已大幅下降。虽然目前尚缺乏可以彻底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方法,但通过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阻止进一步进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功能衰竭等,使乙肝重症化患者明显减少。
到目前为止,全球大概有3亿左右的乙肝感染者,这其中只有10%(2900万)得到了诊断,仅有5%(480万)获得了治疗(总的需要抗病毒的患者数量为9400万)。全球大约有180万5岁儿童感染,总的感染率在1.4%左右。87%的婴儿在出生一年之内能获得三联疫苗免疫,仅有46%能在出生时及时接种疫苗,13%能打完乙肝免疫球蛋白完成免疫流程。不到1%的高病毒载量孕妇能去接受抗病毒治疗来减少母婴传播。
当然,尽管乙型肝炎病毒(HBV)是目前慢病毒感染中最难以治愈的病毒之一,但是HBV的对手——人类的力量和智慧也是强大的。自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新生儿免疫规划管理以来,加上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妈妈孕中晚期核苷(酸)类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已达90%以上,在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已经接近100%。这些努力使得全低年龄组HBsAg阳性率已经很低,一般人群HBsAg慢性感染率已由1992年的9.75%降至2016年的6.1%(即HBV慢性感染人群由1.2亿降低到约8000万),即由高地方性流行降至中地方性流行水平。1-4岁、5-14岁、15-29岁人群HBsAg慢性感染率已由1992年的9.67%、10.74%和9.76%,降至2014年的0.32%、0.94%和4.38%,分别下降30.2倍、11.5倍和2.2倍。
预防新发感染是消除病毒性肝炎的一个关键举措。中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达到并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西太平洋地区设立的HBV疫苗接种目标和降低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的目标。在中国,新生儿及时接种HBV疫苗是预防HBV母婴传播的关键。
为了防止乙肝歧视,中国政府已经有明确的法规出台,禁止入学或招工体检时化验是否有HBV感染。
尽管HBV的流行率在下降,重症化率在下降,但HBV制造的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的疾病在肝病王国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尽管人类正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研发新的抗击HBV的药物,企图一举将HBV彻底剿灭,但目前仍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人类对于短期内彻底治愈乙肝仍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人类在和HBV较量中仍然没有取得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