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小磨玻璃结节就诊的常见疑问及建议

于恪医生 发布于2022-01-21 22:00 阅读量1387

本文由于恪原创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胸部CT筛查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磨玻璃结节”被发现。网络上经常把“肺磨玻璃结节”和“肺癌”关联起来,使得很多人谈到“肺磨玻璃结节”色变的地步,承受着巨大的心里压力。很多患者常常因体检发现 “几毫米”的肺磨玻璃结节来呼吸科门诊就诊。接下来我汇总并重点解答一下患者对肺小磨玻璃结节的常见疑问及就诊建议。


第一、肺结节是什么性质的?会变成癌吗?

    

肺磨玻璃结节具有很明显的异质性,病因较多。有的是炎症,几个月后复查会消失;有的为纤维灶,长期稳定存在;也有小部分尤其小于5mm的纯磨玻璃结节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较大的纯玻璃结节或部分实性结节可能为原位癌(AIS)或微浸润性腺癌(MIA)或浸润性腺癌(IA)。即使为上述,预后也非常的好,发现病灶变化及早的治疗,5年生存率接近100%。国外一项57496人参与的研究,发现2392(4.2%)人有肺磨玻璃结节,其中仅73人(3%)为肺腺癌,中位治疗时间为19个月,均为Ia期,生存率为100%。首次发现肺磨玻璃结节最重的方法即为随访。


第二、随访肺结节需要做薄层CT

    

胸片很难发现小于1cm的肺结节,普通CT扫描可能会漏诊肺小结节,且对判断结节的性质较差。因此,随访肺结节需要做层厚小于1mm的薄层螺旋CT。


第三、纯磨玻璃结节做增强CT或PETCT意义不大

    

很多患者甚者一些非专科医生只要看到肺结节,就会认为做增强CT或PETCT会更好、更清楚。但其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及实性成分≤8 mm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无明显优势,故不常规推荐,上述结节选择低剂量薄层CT随访即可。


第四、尽量在同一个医院随访

    

医生评估磨玻璃结节性质及随访变化需要综合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节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等多方因素,很多患者就诊只带着体检报告,即使带着CT胶片,很多小于5mm的微小磨玻璃结节也很难找到,一般需要电脑上进行放大及三维重建对比变化。因此建议患者尽量选择同一家医院进行随访。


第五、并非随访越频繁越好

    

由于肺小纯磨玻璃结节生物学特性为惰性,生长周期较长,倍增时间需要数百天,过短的周期复查CT会增加没必要的辐射。肺结节随访需根据结节的性质及大小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如果小于等于5mm的纯磨玻璃结节,无明显高危因素,首次发现6个月后复查即可,如无明显变化可改为年度随访即可。大于5mm的pGGN,首次3个月复查,如无明显变化可改为年度随访。部分实性结节恶性程度相对增高,需要高度重视,随访周期需缩短。如结节明显增大或者实性成分增加可考虑外科微创手术治疗。

    

总之,肺小磨玻璃结节在常规体检中已经很常见,90%以上为良性结节,即使随访过程中增大为恶性病变,早期切除预后也非常的好,无需过度紧张和焦虑,首次发现肺结节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随访复查。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