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中国人普遍缺乏的“阳光营养素”

汤伟医生 发布于2025-03-05 21:55 阅读量4437

本文由汤伟原创

维生素D,被称为“阳光维生素”,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还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方面有着积极影响。然而,尽管其重要性广为人知,维生素D缺乏在中国人群中却极为普遍。据多项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维生素D缺乏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因素,也引发了对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





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隐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2016-2017年,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18.6%,城市与农村地区分别为18.7%和18.5%。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导致佝偻病等疾病。学业压力大,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日照不足,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如挑食、偏食等,是主要致缺乏原因。


成年人:被忽视的“健康漏洞”

2015年,中国≥18岁人群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城市居民为24.7%,农村居民为17.8%。成年人维生素D缺乏,骨骼会变得脆弱,易出现骨质疏松症,还可能引发肌肉无力、疲劳等问题。工作压力大,长时间在室内工作,日照不足,饮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是导致缺乏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骨骼健康的“警报”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维生素D缺乏更为普遍。中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50%以上。维生素D缺乏不仅影响骨骼健康,还可能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户外活动减少,日照不足,饮食摄入不足,以及慢性疾病等因素,加剧了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问题。


维生素D缺乏:健康风险不容小觑

维生素D缺乏对骨骼健康危害极大,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骼矿化,增加骨质疏松、骨折、佝偻病等疾病风险。维生素D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缺乏会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维生素D缺乏还与多种疾病相关,如糖尿病、癌症、抑郁症等。它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改善情绪等机制,对这些疾病起到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综上维生素D对我们的身体有着重要作用,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现在维生素D缺乏如此严重?又该如果补充维生素D?



日照不足:被现代生活“挤占”的健康因素

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皮肤在紫外线照射下合成。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人们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日照不足成为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季节、地理位置、皮肤颜色等因素也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例如,冬季日照时间短,紫外线较弱,维生素D合成减少;高纬度地区阳光强度不足,也影响维生素D合成;深色皮肤对紫外线吸收较多,合成维生素D效率较低。


饮食摄入不足:容易被忽视的“营养缺口”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较少,如鱼类、蛋黄、蘑菇等。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维生素D摄入不足,容易导致缺乏。城市居民因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维生素D摄入不足问题更为突出。农村居民虽摄入较多天然食物,但维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摄入也相对不足。


生活方式改变:健康隐患的“幕后推手”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时间在室内工作、学习,缺乏户外活动,导致日照时间减少,维生素D合成不足。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忽视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缺乏运动等,也对维生素D状态产生不利影响。


改善维生素D缺乏:从生活方式到科学补充

每天适当晒太阳是预防和改善维生素D缺乏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建议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之间,暴露手臂、面部等部位,每次15-30分钟,每周2-3次。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黄、蘑菇、奶制品等。同时,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钙、磷等矿物质,有助于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对于维生素D缺乏严重或无法通过饮食和日照改善的人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常见的维生素D制剂有普通维生素D、活性维生素D等。定期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是评估维生素D状态的最常用指标。通过检测这个指标,可以了解维生素D的储存情况以及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及时发现维生素D缺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结语

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中国人普遍面临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如增加日照暴露、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以及在必要时进行科学的维生素D补充,可以有效改善维生素D缺乏状况,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重视维生素D,拥抱阳光,开启健康生活新篇章!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