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身体的‘蛋白质指纹’,其实早就悄悄记录了你的年龄。
一篇刚刚登上Cell的重磅研究:中国科学院刘光惠课题组用50年2万次抽血,绘出了人类第一张衰老蛋白质组全景图。发现你的身体从30岁起,就在悄悄“崩坏”。
30岁、60岁,两个断崖点
研究团队分析了108名健康志愿者,从20岁到70岁的血浆样本,测了5000多种蛋白质。结果发现:
30岁:第一批蛋白质开始“失灵”,主要涉及代谢和能量供应。
60岁:第二波大规模“崩盘”,炎症、免疫、神经相关蛋白集体失控。
这就像:
> 30岁:身体开始“卡顿”;
> 60岁:系统开始“死机”。
在所有器官中,心血管系统(尤其是主动脉)是人体内最早开始衰老且受衰老影响最为显著的器官。在45岁时,其衰老相关的差异性表达蛋白变化已接近 40%,意味着血管功能的衰退已相当明显。这解释了为何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 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阻力增加等问题,早在中年就已悄然埋下隐患。
更刺激的是,他们用这个蛋白质图谱,训练了一个AI衰老时钟。只要抽一管血,就能算出你的蛋白质年龄。
有人40岁,但身体蛋白状态像50岁;
有人60岁,但身体蛋白状态像45岁。
发现蛋白年龄比实际年龄老的人,未来10年死亡风险高2倍。
3个最敏感的“衰老信号”
研究锁定了3个关键蛋白,变化最剧烈:
| 蛋白 | 功能 | 衰老表现 |
| GDF15| 应激反应 | 随年龄飙升,预示心血管风险 |
| NEFL | 神经轴突 | 升高提示神经退行性病变 |
| PDGFB | 血管修复 | 下降意味着血管老化 |
这三个蛋白,未来可能成为抗衰老药物的靶点。
我们能做什么?
虽然听起来很绝望,但研究也给了3个逆转线索:
1️⃣ 抗炎饮食(地中海饮食):降低GDF15水平
2️⃣ 有氧运动:提升血管修复蛋白PDGFB
3️⃣ NAD+补剂(如烟酰胺核糖):恢复能量代谢蛋白
研究团队正在招募志愿者,测试“蛋白年龄”能否被逆转。
衰老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每天、每分、每秒的蛋白质变化。
从今天开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运动——你的每一个蛋白,都在偷偷记录。
参考文献
Cell, 2025. Comprehensive human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a 50-year lifespan reveal aging trajectories and signatures. DOI: 10.1016/j.cell.2025.07.007